香港公開大學、《明報月刊》、香港作家聯會及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主辦,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香港公開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中西創新學院合辦,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承辦:「文學批評與人生─第四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於二○一八年十二月八日,假香港公開大學賽馬會校園展開。活動邀請了兩岸四地以至亞洲及歐洲逾三十位的作家及學者參加。講座圍繞主題:「文學批評與人生」,以及本屆特設專題「柏楊專題研究」,各學者及專家發表研究成果及學術觀點,涵蓋篇章、題目包括:〈淺談柏楊的歷史和文學反思與人生〉、〈柏楊的牢騷與風騷:孤傲的文史批判及其評價〉、〈柏楊政治文化批判的焦點和特色—以一九六○年代柏楊創作為中心〉、〈文學批評的作用〉、〈魚玄機詩歌的英雄特質與古典女權主義〉等等。

十二月十日與會學者專家共赴澳門,下午二時三十分於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會議室舉行了「第四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的閉幕禮及總結。澳門大學校長代表兼校辦主任汪琪女士、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靳洪剛教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郝雨凡教授、澳門大學學生事務長彭執中先生應邀出席。閉幕禮及總結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兼中文系特聘教授朱壽桐教授、潘耀明先生共同主持、簡介後,澳門大學代表人員先後講話、一眾學者專家輪流發表總結。

郝雨凡教授介紹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成立、宗旨與發展歷程,並以近期做的研究調查「澳門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認知指數」為例,以珠海學生的認同指數作對比,來驗證澳門青少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還算不錯。中心亦辦有《澳門少年報》及多場學術講座,力求在澳門為宏揚中國歷史文化而努力。

汪琪女士代表澳門大學宋永華校長熱烈歡迎各位嘉賓到訪澳大進行閉幕禮及總結,亦為此感到榮幸,對於「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的規模由兩岸四地,擴至亞洲及歐洲表示讚賞。另相信講座在全方位文學批評、中國歷史文化的探討,以及通過與各院系、專業的溝通合作上,能促進澳大在相關方面的進步。

靳洪剛教授為與會者作人文學院簡介:學院學術重心為多元語言學習研究和跨文化研究,院內包括中文系、英文系、葡文系、哲學系、日本研究中心、英語中心,其中中文系分文學、文獻、語言學等範疇,有其成就。澳大中文系與中港台大學中文系有對外合作;社會服務上與多個文學社團建立連繫;畢業生受重視,分布在內地各院校擔任教學、研究工作。

澳門大學代表人員講話後,張香華女士為呼應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成立及對今屆講座的支持,決定把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那套柏楊《中國人史綱》贈予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存念,該書是柏楊於綠島監獄中所著,其形容為「土法煉鋼」,該書頗暢銷,在中國大陸及台灣都受重視,並有影響力,故特以此表達心意。

隨後各方學者專家也作總結,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東方語言學系普西奇教授認為文化的傳承與表現可見於不同方面,包括環境差異、對宇宙與思想的闡析的差異……其更認為文學批評有助讀者了解作品,了解作者創造真真假假的事件,不過,因閱讀是私人性的,故好的作品其實不需批評真假,更該讓讀者自行體悟。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部朴宰雨教授是我方講座、研討會的常客,他回憶與主持潘先生、朱教授的交誼,高度肯定講座的價值,願意大力支持,並以魯迅研究專家的身份疾呼:中國需要魯迅,中國需要柏楊。

台灣輔仁大學前傳播學院副院長兼新聞傳播學系主任習賢德教授憶述其一生的學習、事業經歷,他擁抱過文學、歷史,從事傳媒、寫作、教學、研究,其中指出新聞雖主要記錄過程,但堪作歷史學者的參考,而相對於文學而言,文學又更越過歷史超過新聞,有獨有的地位。

最後,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常務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張雙慶教授為講座作綜合總結:本次活動是一次「講座」,但在論文召集、編排、程序及會議的進程各方面,都有「研討會」的規模,只是具體而微,但仍有研討會的架勢。共收論文三十篇。以出席者的地區論,以標題所示的兩岸四地佔最多,其中又以主辦方香港為最,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是來自東南亞新加坡、東北亞的日韓和歐洲的塞爾維亞。後者大多是活動的新客人,帶來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