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建設提前超額達標

繼建立了9個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5校、教業中學簽署《共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協議》,分別成為第10和第11所加入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的學校。

澳門中聯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部長徐婷、副處長徐之平、高校處處長李勇先親臨指導,高度肯定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對於中華文化推廣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和副主任鄭寧人見證簽署。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長黃彪,教區天主教教區委員會主任陳庭鋒,教業中學校長賀誠,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5校校長黃建民、校監陳繼容、副校長林蓮麗、麥菊娜、區僑恩和鮑少娟等亦出席了儀式。

朱壽桐表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是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設立的重要建設項目,是中華文化建設與推廣的重要實踐,旨在落實“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交流”的高端定位,在澳門中小學中樹立共同推廣中華文化的典範。該項目致力於加強與澳門中小學的合作,深化澳門青少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增進民族認同感,鼓勵其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在澳門的傳播和發揚。

黃建民介紹了該校在弘揚中華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期望成為推廣基地後能夠更上一層樓,積極面向社會,擴大對外合作交流。該校老師林家達亦指出,學校十分重視歷史教育,其“愛我中華”內地考察活動多年來一直深受學生們的青睞,今年8月學校更成立了歷史文化小組,以繼承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賀誠充分肯定中心在澳門中小學推廣愛國愛澳的重要作用,認為宣揚中華文化是學校責無旁貸的重要使命。他指出,教業中學堅信在澳大雄厚科研力量的支持下,學校能夠進一步深化研究與教育工作,與中心共同促進澳門傳承與發揚中華文明,培養愛國愛澳人才,為“愛國者治澳”儲備力量。

目前,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已先後建成11個,包括培正中學、海星中學、浸信中學、菜農子弟學校、利瑪竇中學、澳大附屬應用學校、勞校中學、新華學校、東南學校、聖若瑟教區中學第5校及教業中學,提前完成了5年建立11個推廣基地的任務。各推廣基地在名師名校講座計劃、歷史文化遺產考察計劃和特色項目建設計劃的落實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也積累了可貴經驗。

 

東南學校楊燦基校長帶領教師團隊參觀「戰火青春——新四軍中的青年人物展」

2022年9月28日(三),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及行政人員等的熱情接待下,東南學校楊燦基校長與學校教師一行九人訪問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參觀「戰火青春——新四軍中的青年人物展」。

過程中,楊校長指出新四軍不怕犧牲、無畏無懼的態度值得師生們頌揚,並希望本校教師團隊能夠身體力行,用行動延續其不朽的精神,陳副校長亦表示,透過展覽教師們可以了解到,新四軍不但在軍事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文化、經濟、醫療等方面也頗有建樹,是一個不容錯失的學習機會。

中心副主任鄭寧人提議,校方可以將新四軍展覽活動帶入校園,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澳門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培養愛國愛澳新一代。

 

“葉挺與澳門”學術研討會在澳門大學舉行

由鹽城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新四軍紀念館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葉挺與澳門”學術研討會,於9月21日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行。

葉挺是新四軍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及新四軍重要領導人,葉挺一生歷經大起大落。青年成名,書寫北伐、抗日傳奇;經歷海外流亡,五年監牢,一首《囚歌》成了他堅貞革命氣節的寫照。

葉挺將軍一家曾與澳門有著不解之緣。位於澳門賈伯樂提督街76號的葉挺將軍故居,為葉挺一家在1932年至1942年間在澳居所。其9名子女中,有7個都出生於此,童年也大都在此度過。自2012年起,澳門政府對澳門葉挺故居進行多次修復,2014年5月28日“葉挺將軍故居”正式對外開放。自此,澳門葉挺故居成為澳門重要的歷史人文景點。

本次研討會邀請到江蘇省鹽城市新四軍紀念館仇金標館長、澳門立法議員、澳門鹽城聯誼會會長、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教授、澳門中西創新學院院長陳偉明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教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訪問教授傅天虹教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上海《探索與爭鳴》總編葉祝弟等學者參與座談交流。本次活動更邀請到葉挺將軍孫女葉蓮和江蘇省政府副祕書長,散文作家朱步樓線上進行致辭。

研討會由江蘇省鹽城市新四軍紀念館仇金標館長主持,多名專家學者對葉挺將軍的愛國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革命鬥志,以及其戎馬傳奇的一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探討交流。主辦機構冀望通過蘇澳兩地聯合舉辦相關學術性研討,深入發掘以葉挺將軍為代表的澳門歷史人文資料,進一步豐富澳門歷史文獻的內涵,助推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

研討會後,與會嘉賓應邀參觀了即將與9月22日舉行啓動儀式的《戰火青春——新四軍中的青年人物展》。

 

 

《戰火青春——新四軍中的青年人物展》助澳青認知國情

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指導,澳門江蘇聯誼會、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支持本次展覽,鹽城市海外聯誼會、新四軍紀念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國情教育(澳門)協會聯合主辦的《戰火青春——新四軍中的青年人物展》,近日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隆重舉行。

今年適逢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展覽擷選有代表性的54個新四軍青年事蹟,集中詮釋中國共產黨人和新四軍青年將士的初心與使命,旨在讓澳門青少年瞭解近代以來祖國苦難的歷史、奮鬥的歷史,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同胞救國、興國、強國的堅定信仰、昂揚鬥志,切實增進青少年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彙聚更多愛國愛澳力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以播放《戰火青春—新四軍青年事蹟展》視頻介紹拉開帷幕,期間由新四軍紀念館講解員展演紅色故事《崢嶸歲月的紅色浪漫》、紅色情景朗誦《囚歌》。

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江蘇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衛華在致辭時表示,近代以來,江蘇湧現了周恩來、瞿秋白、張聞天、惲代英、張太雷、秦邦憲等優秀兒女,數以萬計的革命烈士為了反抗侵略、人民解放和國家新生而在江蘇大地上奮鬥和犧牲,以鮮血鑄造的新四軍“鐵軍精神”就是江蘇地方文化的亮麗底色之一,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寶貴文化財富。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認為此次展覽能順利的舉行,說明疫情正在退出,新冠必將倒下,正常的生活秩序會回歸到我們的人生之中。朱壽桐還強調新四軍領導人與澳門的關係,說明澳門是個值得驕傲的城市,並未缺席中國現代革命史的重要環節


澳門大學楊文佩同學作爲學生代表發言,楊同學表示,在參觀此次圖片展覽時,感受到了新四軍的家國精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圖片背後的歷史故事,浸潤出濃鬱的家國情懷,生動傳遞著一個民族厚實的底蘊,從展覽中自己深受鼓舞。

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殷汝濤、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江蘇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衛華、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處長黃超然、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處長林偉業、澳門立法議員馬耀鋒、江蘇省政協常委、澳門江蘇聯誼會會長岑展平、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會長陳慧鈺、澳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會會長陳志玲、江蘇省委統戰部港澳臺工作處處長張志中、鹽城市委統戰部四級調研員、鹽城市工商聯黨組成員王號、新四軍紀念館館長仇金標、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等為活動主禮嘉賓。啓動儀式後,在新四軍紀念館講解員的引領下,嘉賓參觀了《戰火青春——新四軍中的青年人物展》。據悉,該活動從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拉開序幕,未來還計劃將走進更多的澳門校園。

 

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已達基本目標

日前,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在中聯辦教青部領導的見證下,與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簽署了《共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協議》,這標志著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迄今已建滿十個,達到了該計劃設置的基本目標。

2022年9月19日(星期一)下午,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於學校禮堂舉行隆重活動及簽約儀式。澳門中聯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徐婷部長、徐之平副處長蒞臨指導,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徐杰院長,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主任、鄭寧人副主任,以及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黃彪理事長,教區天主教教區委員會陳庭鋒主任,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陳繼容校監、黃建民校長、林蓮麗副校長、麥菊娜副校長、區僑恩副校長、鮑少娟副校長等嘉賓,亦分別代表澳門大學和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出席了本次活動。

黃建民校長代表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介紹了學校以往在中華文化弘揚方面所做的努力,並期望未來成為推廣基地後能夠更上一層樓,積極面向社會,擴大對外合作交流。林家達老師亦指出,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十分重視歷史教育,學校的「愛我中華」內地考察活動多年來一直深受學生們的青睞,今年八月學校更成立了歷史文化小組,以繼承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主任表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是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設立的重要建設項目,是中華文化建設與推廣的重要實踐,旨在落實「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交流」的高端定位,在澳門中小學中樹立共同推廣中華文化的典範。

該項目致力於加強與澳門中小學的合作,深化澳門青少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增進其民族認同感,鼓勵其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在澳門的傳播和發揚。

目前,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已先後建成十個,包括培正中學、海星中學、浸信中學、菜農子弟學校、利瑪竇中學、澳大附屬應用學校、勞校中學、新華學校、東南學校,以及最新加入的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提前完成了五年建成十所推廣基地的任務。各推廣基地在名師名校講座計劃,歷史文化遺產考察計劃和特色項目建設計劃的落實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也積累了可貴經驗。朱壽桐指出,事實證明,穩步踏實,有實效地建設推廣中心,此計劃可行。

中國旅遊研究院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代表團訪問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

2022年9月19日(一),中國旅遊研究院產業所副研究員張楊、中國旅遊研究院產業研究所訪問學者柴焰、旅遊局組織計劃及發展廳廳長馬裕玲一行人到訪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學術事務部主任邵朝陽教授、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以及孔子學院副院長陳忠教授熱情接待了代表團,帶領其參觀崇文樓,並為其介紹了崇文樓的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孔子學院等的基本情況。

在互動交談中,邵朝陽教授指出,應加强内地與澳門高校之間的互動聯繫, 希望能形成一個讓内地學生來澳門研學的平臺,發展遊學產業意識。張楊副研究員對此表示贊同,並希望未來能加强交流與合作。

最後,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代表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向張楊副研究員贈送紀念品。

朱壽桐教授參加“蘇州市民辦義務教育形勢發展座談會”反應熱烈

蘇州市民辦教育協會、蘇州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於2022年7月12日舉辦「蘇州市民辦義務教育形勢發展座談會」,目的為理性分析蘇州市降低民辦義務教育比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尋求權威專家作出對策建議,以供有關部門作參考。

蘇州是國內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最早、最快、最有成就的重點城市,此次座談會為內地高規格的專業會議。澳門特區應邀出席座談會並作主題演講的代表有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教授。劉駿校長也是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學術委員。

朱壽桐教授以澳門大學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負責人參會並發表了“民辦教育高端化的歷史機遇期”的主題演講,他於座談會上特別介紹了港澳民辦基礎教育的情況,為蘇州市民辦教育的高端化提供了一別具有歷史意義和作為文化傳承相當優秀的個案例子,激起在場與會者十分強烈的興趣並與朱壽桐教授作進一步的深入交流,見證澳門和內地學者們同心為國家的義務教育出謀獻策,各司其職。當日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也有出席作報告,共同介紹了澳門的教育情況。

 

朱壽桐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關鍵在於文化倫理

(以下報導轉載自中國網新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習中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近日,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閉幕式在雲端圓滿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組委會、中國網教育頻道共同主辦。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關係?中華文明為何能夠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綿延至今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大中小校園的關鍵是什麼?中國網教育頻道策劃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案學習活動系列報導,本期採訪了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兼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海外暨港澳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朱壽桐教授,就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兼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海外暨港澳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朱壽桐教授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以人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國網:您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朱壽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中國古典時期各種思想文化智慧精粹的部分、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基本可以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概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政治語境下,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核可能會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它體現的精神指向一定是相通的。

中國網:您能否具體闡述以人為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朱壽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形成,應該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簡單概括為“仁”,孔子講“以人為本”,孟子講“仁政”,墨子的“兼愛非攻”也是在講“仁”,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講的是“自然之仁”,不同思想流派之間重合度最高的就是“仁”的思想。

中國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民族優秀文化之間是什麼關係?

朱壽桐:世界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擁有偉大的文化,一個民族的偉大是因為文化的偉大,而偉大的文化的內核,應該都是優秀的、符合人類文明走向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的思想,包含了“仁者愛人”“兼愛”等價值理念。西方有很多類似的價值理念,如“自由博愛”,雖然中西方文化中“博愛”的表述與內涵差異比較大,但雙方都是指向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親和與愛護。

中國網:在您看來,中華文明為何能夠成為唯一綿延至今的文明?

朱壽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獨中華文明沒有出現文脈斷流、文化斷層的現象。這其中有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同時也與中華文化強有力的精神內核能夠適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社會結構的特質密切相關。無論是國際社會公認的3000年的華夏文明史,還是可以被考古資料證明的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華民族飽經天災和外族侵略,卻總能在曲折中奮勇前行,不絕如線,並且始終能夠保持鮮明的華夏文明的特色。

可以說,中華文明優秀之處在於,對於外來文化有強大的包容力和影響力,中華文明曲折發展歷程中不斷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戰,然而最終多被中華文明所包容,成為新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是保持經久不衰的文化生命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宗教領域一直保持著開放和包容的傳統,這也為世界其他文明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借鑒意義。

中國網:您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建議?

朱壽桐:目前,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某些方面的認知是存在一定程度偏差的。五四運動時期,為了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當時的知識份子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對中華傳統文化提出了很多批評的意見。現在大眾所接觸和認知的傳統文化,大部分是在現代人闡釋的文本的基礎上所接受的各種觀點,而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原文本所表達的內容。

也就是說,大眾認知的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的原貌,而是現代人出於各種各樣的時代需要所闡釋的傳統文化,因此會使原本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糟粕性的內容被放大,導致人們對於傳統文化有些內容抱有負面的印象。

這種片面的文化闡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如被列入元代“二十四孝”之一的“埋兒奉母”的故事,這是一種違反人性的、扭曲“孝道”精神的闡釋。我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回歸到原典上,在文本原典的基礎上閱讀和解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關鍵在於文化倫理

中國網: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在校園中落地實踐?

朱壽桐:對於不同學段和認知水準的學生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需要有所區別。閱讀文化原典,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

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關鍵字是“文化倫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沉澱為人的行為、人的價值規範的一種倫理和道德能力。倫理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一種自覺和評判是非曲直的道德感,青少年正處於文化倫理形成的關鍵期,因此需要加以引導。例如“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別人和理解別人,如果同學瞪了自己一眼就要以牙還牙,而家長卻肯定這種做法,從文化倫理的層面上看,這種做法沒有教導孩子做人應該學會寬容和慈愛友善。

中國網:文化倫理應該以何種方式進入校園?

朱壽桐:文化倫理在進校園的時候,需要融入到日常課程之中,而不是採取活動的形式。

對於小學生來說,活動容易流於形式和看熱鬧,比方說學習怎樣尊重父母,給孩子佈置為父母洗腳的任務,如果嘻嘻哈哈的,就失去了文化倫理的影響力了。應該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講述歷史人物的抉擇和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直觀地瞭解這些歷史人物在當時情境下的權衡和考量,可能歷史人物的抉擇對於他自己而言是吃虧的、甚至會粉身碎骨,但是為什麼這樣的故事能夠流傳千古、為後人所稱頌,是因為他的選擇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會從文化倫理的層面上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

所以說,本次致敬活動的主題非常好,是“致敬”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向學生們傳遞出一種對於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敬畏之心的態度和觀念。

中國網:您參與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有哪些感受和收穫?

朱壽桐:各參賽團隊秉持著一種非常積極認真、崇敬的心態參加此次致敬活動,從文案的準備、視頻的設置、材料的整理、策劃的展示每一個環節都很認真,反映了此次致敬活動的號召力和內在魅力。

很多人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青少年學生”關係不大,因為前者是專家、文化研究者、老師要做的事,但通過參加此次致敬活動,我們會發現,優秀傳統文化就在青少年身邊,不僅需要青少年去學習,更需要青少年去體驗。這種文化形態是融入到我們中國人血脈之中的、天然的文化資源。

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中國網:近現代以來,強大的西方文化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您認為西方文化的傳播方式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而言,有哪些可借鑒的地方?

朱壽桐:歷史上,西方國家通過軍事、宗教、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傳播西方文化,對於我們來說,可以借鑒的是以教育、以文化交流的方式來傳播中華文化。五四運動時期,通過引進外國著作和西式教育,使得當時的中國人接受了很多西方的事物。

中國網:在全球文化不斷交流和碰撞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朱壽桐:推動文化創新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國家所倡導的“文化自信”的理念非常重要。一個國家要在世界上立住自己的地位、贏得尊嚴,文化的影響力不言而喻。一個具有文化自信的國家,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優秀的一面,進而贏得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尊重。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提升的素養。

第二,與文化自信密切相關的是文化上包容、開放的姿態。只有懷著充分文化自信的心態的國家,才能真正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去對待其他文化。在立定自我、不失去自我的基礎上,我們完全可以有高度的自信去看待、包容、審視和有條件地接受其他先進文化,因為它同時也是充實和豐富中華文化的重要資源,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第三,在全球化開放的狀態下,中國學者需要用自己的語言、習慣、東方的思維去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優勢是任何非漢語母語的文化學者所不具備的,中國學者要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權。(文/姜麗麗)

原文網址: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1plqJ5PP.html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到訪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

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自成立以來,致力推動歷史文化、視覺藝術、普通話、葡萄牙語的教育工作,旨在為澳門培育多元人才。2022年6月9日(四)上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鄭寧人副主任、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何淑芳行政人員到訪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商討未來合作事宜。

在互動對談中,小學部課程與教研小組組長梁玉瑩老師表示校方一直不遺餘力開展文史教育工作,故此每年設立中華文化日,透過各類活動讓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小學部中文科組長陳梅梅老師述及基地開設的培訓課程符合教學團隊需要,並希望邀請導師為中文科教師進行古詩詞吟唱技巧培訓。中學部課程與教研小組組長呂倩影老師亦闡述基地的培訓課程可以為文史科教師提供更多進修和學習機會。

此外,鄭副主任提及未來把研究生的畢業教案上載至網站,以供全澳文史教師參考。最後,鄭副主任代表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向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贈送錦旗、刊物作為紀念。

鄭寧人副主任向校方介紹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

鄭副主任指出基地旨在為澳門中小學校提供教學支援

大合照

2022新港澳新春書法比賽作品展暨澳門區頒獎禮在澳大圓滿舉行

由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主辦、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等協辦、澳門基金會贊助的「2022新港澳新春書法比賽」圓滿結束,獲獎作品展將於2022年6月1日起在澳門大學崇文樓展覽廳(E34-G016)展出。

此次頒獎禮和作品展因防疫要求延至6月1日下午5時在崇文樓大堂(E34)隆重舉行,吸引了近百名師生和家長出席。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的致辭中拉開序幕,朱教授表示,我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以漢字為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朱教授寄語熱愛書法的小朋友們,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希望小朋友們加強書法基本功訓練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理解所書寫內容的真正內涵。

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龔寶美榮譽會長在致辭時表示,比賽吸引了來自新加坡、香港和澳門約六百名青少年參與,比賽按照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及公開組分別頒發冠、亞、季軍及優異獎。本次賽事加強了三地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呼籲青少年們繼續積極參與活動,讓書法藝術在澳門薪火相傳。

出席頒獎禮的學生和家長們在參觀獲獎書法作品的同時,領略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精神和審美理念。同學們紛紛表示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將身體力行的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書法藝術。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徐杰院長、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德鳳副院長、澳門基金會特別計劃處梁雅桃處長、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外港青年活動中心陳煥珊主任、人才發展委員會周昶行秘書長、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龔寶美榮譽會長、澳門書法家協會鍾金星副主席、古少華副主席、世邦傢俬建材城總經理侯沐天博士等嘉賓及獲獎學生和家長出席了頒獎禮。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主任致辭

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龔寶美榮譽會長致辭

嘉賓剪綵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主任為獲獎學生頒獎

人文學院徐杰院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人文學院李德鳳副院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人才發展委員會周昶行秘書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外港青年活動中心陳煥珊主任為獲獎學生頒獎

澳門基金會特別計劃處梁雅桃處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獲獎學生與嘉賓合照

家長和學生觀賞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