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聚焦中華文化自主性與複興之路
論壇大合照
2025年11月19日,“第八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在澳門大學崇文樓E34隆重舉行。本屆論壇以”中華文化的自主性與文化興國”為主題,作為第四屆中國文化節的核心環節,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匯聚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海內外高校的20餘位學者,圍繞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展深度對話。活動依托澳門中西文化交匯的區位優勢,旨在推動文明對話與學術創新,為文化興國戰略提供學術支撐。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是在中央政府駐澳聯絡辦與澳門特區政府支持下成立的學術單位,致力於中華文化的研究、教育與推廣。作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心通過專題研究、國際學術論壇及師資培訓等工作,成為連接學術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橋梁。本屆論壇延續“傳承文明、對話世界”的宗旨,設計了豐富的議程,聚焦文明起源、古典構建等前沿議題。

鄧駿捷教授主持
11月19日,第四屆中國文化節啟動儀式在澳大學生活動中心劇場舉行,隨後論壇進入核心環節。主題演講由鄧駿捷教授主持,清華大學劉國忠教授探討了清華簡《馴馬》篇,剖析了出土文獻的文化價值,北京師範大學李小龍教授則以“何為小說”為題,從文學史角度梳理中國小說的曆史與未來。兩場演講引發了與會者對文化自主性的深度思考。
清華大學劉國忠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李小龍教授
專題研討:四場研討陸續開展學術對話
G002分會場第一場由劉國忠教授主持,學者們聚焦經典文獻研究。澳門大學楊兆貴教授比較《論語·泰伯》章的後世解釋與道家德說;安徽師範大學潘務正教授探討趙孟頫書漢晉七賦的文藝教育價值;中山大學樊波成教授考辨漢晉傳體演變;中國藝術研究院彭志教授闡釋明清方志釋奠佾舞圖;山東大學郭超穎教授分析20世紀新見古寫本與《字林》輯佚。
第二場由金程宇教授主持,學者們聚焦文學與語言研究。南京大學金程宇教授重審”詩天子”稱號的東亞衍生史;鄭州大學孫廣教授論述經學與文學的關系;遼寧大學陳濟川教授分析宮廷詞的空間建構;澳門大學王思豪教授以姚元之的澳門之行為中心,探討桐城學者的澳門書寫;澳門大學邵朝陽教授從”性”的演變探討文化失語與思想殖民的語言基礎。
中國藝術研究院彭志教授
鄭州大學孫廣教授
G019分會場第一場研討由王思豪教授主持,五位學者從多維度探討文化認同與思想交融。孔子研究院孔德立教授剖析家國命運共同體從血緣族群到文化認同的演變;東北師範大學謝乃和教授闡釋中國古典學構建的學理邏輯;山東師範大學張登德教授以亞當·斯密學說為例,探討近代中西經濟思想交融;澳門大學鄧駿捷教授解析漢武帝與竇氏外戚的權力博弈;暨南大學劉永連教授從絲綢文化視角探討絲路交往與文明對話。
第三場研討由楊兆貴教授主持,五位學者從曆史制度視角展開討論。中山大學于薇教授探討西周王朝分封展開與制度形塑;華東師範大學王進鋒教授從文明起源視角分析先秦鄉制;南京師範大學井超教授以酒器使用為例探微儒家”反本修古”理念;中國社科院張欣教授重新解讀《漢書·百官公卿表》;澳門大學張月教授探討文化自主與六朝詠史的關系。
山東師範大學張登德教授

論壇通過專題演講與研討的有機結合,不僅深化了經典與前沿議題的探索,還強化了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基地作用。與會學者表示,論壇為促進中國曆史文化研究及文明對話提供了重要平臺,在議題設計、活動形式與資源整合上都實現了創新。未來,澳門大學中國曆史文化中心將繼續依托平臺優勢,促進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與當代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