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培養愛國愛澳棟樑之才
培養愛國愛澳棟樑之才
鄭寧人
培養愛國愛澳棟樑之才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蒞臨澳門,期間與澳門教育界及高校學生代表進行真切的交流座談,並發表講話。張德江委員長希望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要廣泛團結新型社會力量,不斷擴大愛國愛澳政治光譜,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委員長在講話中還強調,“一國兩制”的實踐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重要階段,只有根基牢固才能走穩、走實、走遠,而首要是繼續傳承愛國愛澳主流價值,弘揚愛國愛澳主流價值觀,並需要從小抓起,要將“愛國愛澳基因”傳承下去,“要走進校園,引導澳門青少年,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與文化。”
築牢根基,以傳承愛國愛澳的精神為己任。
澳門雖然被葡萄牙殖民了四百多年,但是澳門的愛國基因卻從沒有中斷過。近現代的澳門湧現許多的愛國英雄與愛國團體,當時的澳門雖然在葡萄牙人的統治之下,但澳門人時時刻刻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現今如何讓愛國愛澳力量薪火相傳,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教育除去教授文化知識,科學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品格修養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其中就包括對於國家民族的熱愛。正如張德江委員長強調,人才短缺已成為影響愛國愛澳力量薪火相傳和澳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短板,“無論是管治人才、建設人才,還是社團領袖,都面臨整體性新老交替。”那麼教育就必須要承擔起將愛國愛澳基因傳承下去的時代重任。
愛國愛澳決不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而是一個人對於國家和民族發自內心的一種崇敬之情。人生活在社會中,雖然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但唯有愛國能給予一個人強烈的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這種情感是任何人所必需的,也是內心所渴求的一種情感,但是這種情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像是文化知識今天不懂,學過之後,明天就懂了的,愛國愛澳需要積極地培養和正確的引導。
知根知底,以滿載優秀的傳統文化為驕傲。
愛國愛澳的前提是知國愛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國家優秀的歷史文化都不了解,那麼愛國愛澳又從何說起呢?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歷史斷代的國家。雖然我們曾經被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敲開了國門,曾經蒙受過前所未有的屈辱,但是隨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國的經濟騰飛,中國的技術發展,中國的語言被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國的文化越來越多地被西方人所稱道,中國的思想亦被西方人所接受,中國的成績舉世矚目了。這些都值得每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澳門是連接中西方的重要橋樑,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地位是世界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時至今日,澳門依舊是滿載着中國思想文化藝術等,向世界傳播與交流的橋頭堡。澳門是在中國優秀文化滋養下的一顆明珠,是全體澳門人的重要財富,也是全世界的瑰寶,只有真真正正了解中國了解澳門,才能發現自身的價值,認清自身的世界地位,才能夠呼喚起內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崇敬之情、愛慕之心和敬畏之意。這些資訊的傳達是要以最恰當最合理最科學的方式傳遞給每位澳門青年人,將這顆愛國愛澳的種子深深植入青年人心裡,融進血液,並悉心培育,讓他們開花結果。
志存高遠,以融入民族復興的戰隊為目標。
愛國愛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還要付諸於實踐。宋代詩人陸游曾經寫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改革開放的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是在閉門造車,也不是紙上談兵就得到的,是無數的人民通過智慧和勤勉而獲得的,是無數個“中國夢”凝結而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年輕人需要在青少年時期立下遠大的目標,需要有“擼起袖子用力幹”的衝勁,需要有“幹實事,幹大事”的抱負,要有對地區對國家,乃至全人類做出奉獻的精神。只有立志高遠,人生才最具意義。
青春的落腳點是投身建設,鼓勵更多的青年人懷有一顆愛國愛澳之心,積極投入國家的各項建設中,如今我們正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全面展開,“一帶一路”快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呼之欲出,全國人民都在為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努力着,這些都為澳門青年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澳門的青年人要充分發揮自我的優勢,在更高更大的舞台上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也要認清自身的不足,在與其他地區的青年交流中,取長補短,厚積薄發,義無返顧地加入到國家建設的隊伍中,並肩走上中華民族復興之征途。
正如張德江委員長所希望的,澳門所有愛國愛澳的社團,以更加寬闊的胸懷、更崇高的境界、更遠大的眼光和更緊迫的社會責任感,為青年人的成長搭梯子,建平台,讓青年人在重大社會政治事務中鍛煉成長。澳門大學作為澳門最大的公立大學,要義不容辭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在“一國兩制”的方針指導下,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樹立競爭意識,提高競爭能力,更健康地進入社會實踐與建設中。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也將為青少年創造更多學習接觸中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的機會,讓他們了解澳門人自身歷史文化的核心內容,培養更多了解國家了解澳門,敢於承擔歷史重任,德才兼備的優秀新一代青年。傳承愛國愛澳的精神,讓“一國兩制”後繼有人。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鄭寧人
報章報導: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7-05/17/content_1179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