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航天精神 砥礪強國擔當—第八屆航天精神書法展澳門巡展

嘉賓合照

2024年12月19日,“賡續航天精神 砥礪強國擔當——第八屆航天精神書法展澳門巡展”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開幕。本次巡覽展期10天,共展出近百幅作品,參展作者名家薈萃,佳作雲集,本次巡展由中國航天書法家協會指導,上海航天局工會、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中華文化產業促進會主辦,上海航天書法家協會、上海市閔行區書法家協會、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上海永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會承辦,是澳大中國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

當天,澳大副校長許敬文,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持續教育處代處長陳澤賢,澳門特區政府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邢榮發,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澳大紹邦書院代院長譚錫忠,航天精神書法展代表團團長、上海航天書法家協會主席楊永法,航天精神書法展代表團副團長、上海永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會書記馮學澤,澳門中華文化產業促進會理事長何偉新、副理事長洪玲玲,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沈亞洲,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李曉榮,上海永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會理事何文等領導嘉賓以及澳大部分師生代表出席了開幕式。

李昕主席視頻發言

開幕式上,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航天局副局長、工會李昕主席向巡展開幕發來視頻祝賀。他提到,中國國家航天局、上海航天局在航天事業上分別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澳大一直有著密切合作,並取得豐碩成果。

朱壽桐教授發言

朱壽桐主任在發言中指出,航天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探索宇宙過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書法藝術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兩者的結合相互輝映,激發出新的靈感。他分享了對航天精神對書法藝術啟發的獨到見解,強調航天精神為書法藝術帶來了新的境界。

楊永法主席發言

楊永法主席介紹了航天精神書法展的基本情況,並表示將持續堅定文化自信,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澳門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航天精神書法展代表團贈書法作品

剪綵儀式

嘉賓合照

活動中,航天精神書法展代表團與朱壽桐教授互贈紀念品,並在眾人見證下進行了剪彩儀式。隨後,代表團的書畫家在現場揮毫,為嘉賓和師生贈送書法作品。馮學澤副團長表示,此次活動深化了滬澳情誼,每一幅贈送的作品都如同播撒在滬澳情誼土壤中的種子,未來必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他期待未來能為兩地文化交流注入更多活力,書寫親如一家的動人篇章,助力築牢滬澳情誼的堅固基石。

澳大開放日——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飛花令遊戲」及「張彥水墨寫生作品展」順利舉行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在開放日準備了「飛花令遊戲」及「張彥水墨寫生作品展」,為校園帶來了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參與的人數多達五百五十多人。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飛花令遊戲」這一傳統的詩詞游戲形式,是參與者在你來我往的比拼中感受到了詩詞的韵律之美和文化內涵。活動現場氣氛積極熱烈,參與者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飛花令遊戲」中。一句句經典詩句從他們口中脫口而出,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思鄉情懷,到「大漠孤烟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風光;從「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品格,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心境,大家在詩詞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展現出深厚的詩詞功底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與此同時,「張彥水墨寫生作品展」也吸引了眾多師生前來觀賞。展覽展出近50幅精美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作品。這些作品通過傳統筆墨深入探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並探索「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漫步展廳,觀眾仿佛跟隨張教授的筆觸,從澳門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直至泰王國湄南河,領略沿途的風土人情與自然景致。作品中既有厚重的歷史感,又有一路的旖旎風光,每一幅都凝聚著画家對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此次開放日「飛花令遊戲」及「張彥水墨寫生作品展」順利舉行,不僅豐富了澳大師生的課餘文化生活,更在校園中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通過這一活動,同學們在詩詞的世界中愉快交流、相互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飛花令遊戲」參與者合照

「飛花令遊戲」參與者領取獎品

「飛花令遊戲」參與者正排隊遊玩

「張彥水墨寫生作品展」參與者觀賞作品

「張彥水墨寫生作品展」參與者觀賞作品

聚焦第五屆澳門人文社科教育論壇——澳門《中國語文》教材與教法

2024 年 12月14日下午,第五屆澳門人文社科教育論壇于澳門大學崇文樓廳隆重舉行。來自澳門各界的教育者齊聚一堂,圍繞“澳門《中國語文》教材與教法”這一關鍵議題,展開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討。

本次論壇出席的嘉賓涵蓋學界、教育管理部門、一線學校等多個領域。澳門大學榮休教授李觀鼎先生作為主題演講人,帶著深厚的學術積澱前來論壇分享;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張傳偉調研員、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課程發展及評核處鄭錫傑處長,積極參與論壇並計劃準備進一步優化資源調配;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教授、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范良火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張健教授等學者,從不同學術視角為論壇注入理論支撐;還有來自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的徐梅英副校長,以及濠江中學、培正中學等眾多學校的語文科組長和一線語文老師們,他們是教學實踐的直接參與者,滿懷著對教育的熱忱與日常積累的寶貴經驗。

論壇開場,由張健副院長上台致歡迎辭,言辭間盡顯對此次論壇的殷切期許。他指出,澳門人文社科教育論壇一路走來,始終堅守促進學術交流、推動教育創新、加強文化傳承的初心,已然成為區域內的標誌性教育盛會。強調語文作為一國文化的核心載體,對於建構澳門學子的文化、民族與國家認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首過往,澳門《中國語文》教育成績斐然,教材編寫愈發體系化、多元化,融入本土風情與時代脈搏,教學模式也從傳統講授向情境、探究、合作等多元方式華的變,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時代浪潮滾滾向前,新挑戰與新機遇接踵而至,本次論壇正是搭建平台,廣聚各方智慧,力求為基礎語文教育闢出新徑。

張健教授

論壇的上半場是李觀鼎教授的主題演講 “踐行《新課標》用好‘新教材’”。自 2021 年特區政府教青局攜手廣東教育出版社推出澳門中小學語文 “新教材”,以及 2022 年教育部頒佈《新課標》以來,二者的深度融合與落地實踐成為教育改革攻堅重點。李教授開篇點明語文課程 “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 的特質,深入剖析 “人文性” 根源,從傳統文化 “天文”“人文” 對應中,萃取人文精神內涵,即對人的全方位關懷,將其融入語文課程,為學生全面成長築牢根基。聚焦 “核心素養”,涵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維度,是語文課程育人的核心指向。

談及 “新教材” 亮點,李教授指出兩大關鍵轉變。一是單元教學對單篇教學的革新,以核心概念串聯,兼顧單篇個性與關聯,借單篇整合深化知識內涵,助力學生讀寫進階。二是閱讀教學取代講授教學的轉型,點明閱讀能力是自學之基,關乎全科學習與綜合素養提升。面對 “新教材” 閱讀要求升級,教師當著力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助力其掙脫傳統閱讀束縛,變身文本互動主角;充分尊重學生閱讀自主性,依循閱讀個性化本質因材施教;教師找准自身多元角色,作為組織者精心佈局教學環境,作為推動者全程引導激勵,作為參與者平等融入閱讀進程,融入啟發思考元素,規避灌輸弊端。同時,兼顧閱讀能力多維度培養,權衡知識與能力關係,以實踐為導向,助力學生成長為語言運用達人。

李觀鼎教授

主題交流討論環節在邵朝陽教授的主持下掀起熱潮。勞校中學梁寶欣老師率先分享教材運用與教學方法的切身感悟;濠江中學附屬小學蔡含姝老師則敞開心扉,談到教學中的疑難困惑,激發眾多共鳴探討;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徐梅英副校長立足管理高度,暢談教法改革心路歷程,分享統籌資源、引領教師成長、推動教學創新的實戰經驗。李觀鼎教授對該討論予以評價並高度肯定。邵教授的總結點明了提升澳門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水準三大要點:政府主導統籌,吸納骨幹教師參與教材教法精研,開展系統教師培訓賦能;學校擔起全盤規劃重任,協同各學段、單元教學節奏;教師個體須積極奮進,持續提升語文素養。

主題交流環節結束後,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范良火教授與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分別發表總結致辭。他們對論壇研討成果給予高度肯定,寄語參會人員將智慧成果帶回校園、融入日常教學,持續為澳門語文教育注入澎湃活力,推動澳門人文社科教育邁向更高峰。

范良火教授

朱壽桐教授

第三屆「十分澳門」短視頻創作大賽圓滿結束

2024年11月25日(週一)下午,第三屆中國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的「十分澳門」短視頻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澳門大學崇文樓(E34)盛大舉行。此次活動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聯合主辦,主題為「十分澳門」,旨在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彰顯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獨特風貌,並加深澳門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

比賽自啟動以來,吸引了眾多澳門高校學生及中國文化推廣大使的熱情參與,他們紛紛提交了一系列精彩的作品。歷時兩個月的嚴格評審,最終選出了一等獎隊伍一支、二等獎隊伍兩支、三等獎隊伍四支以及優異獎隊伍兩支。

在頒獎典禮上,嘉賓們為獲獎者頒發了榮譽證書及獎金,並現場播放了一等獎作品《「涼」新發現》,讓現場觀眾一睹為快。

本次活動有幸邀請到多位嘉賓出席,包括澳門大學副校長莫啓明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教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副主任鄭寧人博士以及學術研究部主任邵朝陽教授等。

獎項獲獎者作品名稱
一等獎彭嘉妮、盧祉伶《「涼」新發現》
二等獎陳梓妍、張曉嵐、王文靜、葉惠敏《隱於「澳」字》
何天諾、葉凱琳《潭仔探源》
三等獎黃詠桐、張若晗、佟欣儒、何民亨《澳門的廟宇文化》
李騏淏、羅涵珺、劉芳媛、林姿吟《澳門:文化薈萃之城》
王羨珺、鄭珺然《福隆新說:澳門古街新故事》
陳欣桐《盛世蓮花,璀璨澳門》
優異獎魏子涵、武彥彤、陳子祺、龍姝含、《濠鏡·和鳴》
蔡悅《澳門時光膠囊——鄭家大屋》

 

澳門大學副校長莫啓明與一等獎獲獎者合影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與二等獎獲獎者合影

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與三等獎獲獎者合影

 

 

中國文化節活動暨首屆賈平凹文學研究跨境學術研討會

2024年12月1日,由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賈平凹文學研究跨境學術研討會”在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西安醬豆書屋舉辦。

會議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朱壽桐和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繼凱共同發起,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出席會議。此次研討會以“跨境學術研討的新模式,從講論賈平凹開始!”為主題,以論文講評的形式開展。來自陝西師範大學李躍力教授等10多位人文學者及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和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的20位博士研究生近50人參加會議。

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賈平凹

 

開幕式上,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首先發言,他對參加會議的各位教授和博士生表示了感謝,並歡迎大家有空來醬豆書屋喝茶聊天交流。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躍力教授以及陝西師範大學人文高研院首任院長李繼凱教授分別致辭。李躍力教授首先向來自澳門大學的師生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此次會議的舉辦充分展示了跨境研究的文化視域開創了一種新的學術研討模式,在賈平凹研究上具有重要意義。李繼凱教授對此次別出心裁的學術交流形式也表示了認可,他鼓勵年輕學者應相信自己的治學潛能,沉潛躬耕,交流合作,追求學術研究的更高境界。

澳門大學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

 

朱壽桐教授表示,這次研討會是一次新創的模式,感謝了賈公、賈平凹文學藝術研究院和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給予及時的回應,他們的熱烈支持,使得澳門大學博士生有機會覲見賈平凹這個文學真主的機會,有了“數千里飛赴長安越千年,夢回大唐”的體驗,南海邊陲的學子就此逛了一回西京。此時,澳門大學正在開展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節,澳大師生來到西安,一方面可以研討賈平凹的文學藝術成就,一方面可以觀瞻馬嵬灞渭的西京風物、舊唐盛景,可以回望阿房殘骸的大秦遺跡、大漢烽火,可以一析“鬱鬱乎文哉”的濟州文雅、岐山鳳鳴,可以在摩挲秦磚漢瓦之際、追念古賢,漫步鹿原飛渡之侧、暢論時賢。這正是體驗、踐行中華優秀文化的絕好機會和形式,這樣的跨境研討,構成了以西安為盛大背景的中國文化節的為重點和盛典,讓文化節有了一種新致的驅動力和更加絢麗的角色。隨後,朱壽桐教授對西安的朋友們的參與表示了感謝,同時宣佈進入研討環節。

研討會上,博士生們積極展現青春活力與創新思維,以論文形式提出新穎觀點與見解,為學術交流注入新鮮血液;教授們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經驗,針對博士生們的論文演講,進行深入評議,對賈平凹作品的文學理論、文化內涵等進行深度挖掘與解讀,為演講者指引方向。大家圍繞賈平凹作品在國內外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傳播與價值展開熱烈討論,現場思想碰撞激烈,學術氛圍濃厚。

參與主持與評議的人員還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躍力、教授馮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林偉、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周燕芬、商洛學院教授李榮博等。

右為賈平凹老師為讀者簽名、左為朱壽桐教授

 

研討會上,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致答謝詞,他表示對此次研討會感受頗深,從博士生同學們看問題、讀作品的角度,看到了他們的眼界、修養、思維狀況以及看待問題的能力,帶給他很多啟發。賈平凹老師認為此次獨特的活動令他印象深刻,也對在場的老師和同學表示了感謝。

賈平凹老師、朱壽桐教授與澳門大學博士生合影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促進了澳門大學與陝西師範大學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深度合作與資源共用,同時進一步擴大賈平凹文學研究在澳門文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力與關注度,為跨境學術交流搭建了更為廣闊的交流平台,也有助於增添陝澳兩地的學術與文化交流。

 

全體參會成員合影

承古拓今,共促文化繁榮——第三屆中國文化節主旨項目啟動儀式 暨第七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

2024年11月25至26日,第三屆中國文化節主旨項目啟動儀式暨第七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在澳門大學崇文樓開展。中國文化節是為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澳門學界和社會的愛國愛澳意識,在澳門營造傳承中國文化的良好校園氣氛和社會氣氛,特創設並舉辦的活動。

本屆文化節由澳門大學主辦,由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澳門基金會和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河南省文史館擔任指導單位,以民聯智庫、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澳門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澳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會和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爲協進單位。

澳門大學副校長莫啓明爲此次活動致歡迎辭,他表示,前兩屆中國文化節的成功舉辦,爲深化文化交流、促進學術繁榮提供了寶貴契機,成功搭建了一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平臺,相信本屆文化節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爲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新的力量。同時,本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充分利用澳門作爲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橋樑的優勢,以“澳門文化與中國現代文明”爲主題,邀請了眾多各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相信此間思想火花的碰撞定能爲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莫啓明致辭結束後,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宣布第三屆中國文化節主旨項目暨第七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開幕典禮正式啟動。

中共雲浮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陳宗欣在發言中提到這是繼2023年“南國荔枝葉”藝術作品展在第二屆中國文化節亮相後,雲浮文化再度走進澳門大學。他指出雲浮與澳門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以此推動雲浮、澳門兩地文化紐帶愈發緊密。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在致辭中表示,得益於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往屆中國文化節的舉辦都十分成功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與廣東、河南、江蘇等省份政府機關的合作交流,文化節推動發揚了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也始終致力於使中國文化(澳門)論壇成為一個更具有文化意義與學術影響力的學術論壇,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蘊含於各個領域中,希望論壇能夠匯聚各家智慧、將不同領域優秀成果融匯在一起,讓文化在分享和學習中弘揚傳承。

劉海粟國際藝術研究會會長劉蟾和歐洲新移民華文作家協會主席夢娜在線上為此次中國文化節和中國文化(澳門)論壇活動的啟動表達了祝賀。夢娜表示,文化節和文化論壇具有特別的時代和現實意義,同時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中國心、回歸心的大特寫。

啟動儀式還進行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中國文化推廣大使”督導委任狀頒發儀式、大使委任儀式以及2024“十分澳門”短視頻創作大賽的頒獎儀式。在中華藝術文化展示環節中,上海隽德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胡倩女士演唱越劇《衣被天下》,澳門木蘭拳協會進行了敦煌藝術健身操的展演。第三屆中國文化節共包含近百項豐富多彩的活動,將一直持續至12月,歡迎大家瀏覽相關網站和公眾號,隨時關注活動的進展。

第七屆中國(澳門)文化論壇成功舉行

2024年11月26日,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和民聯智庫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於成功舉行。本屆論壇與澳門大學第三屆中國文化節主旨項目啟動儀式同步舉行,論壇主題為「澳門文化與中國現代文明」,旨在探討澳門傳統文化對中國現代文明的價值與貢獻。

朱壽桐教授主持研討

民聯智庫理事長陳冰冰及著名作家、論壇發起人之一盧新華分別致辭。陳冰冰理事長表示,本次論壇不僅豐富了澳門“一基地”的內涵,還塑造了澳門的文化底蘊,為傳承中華文脈、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考與啟示。這次論壇既是對過去成就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盧新華則指出,論壇的學術和文化影響力得益於各界的共同努力。隨後,主禮嘉賓進行剪綵儀式。

陳冰冰理事長發言

論壇設置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包含主旨演講和評議。在為期一天的議程中,20多位專家學者發表了精彩的演講,涉及的議題包括:澳門文化對中國近代文明的影響、澳門文化對中國現代文明的貢獻、澳門文學與澳門文化,以及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化。來自歷史、哲學、思想、文化和文學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深入討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承,使本屆論壇成為一場充滿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的盛宴。

著名作家盧新華發言

張福貴教授發言

馬相武教授發言

周安華教授發言

朱棟霖教授發言

李騫教授、古儒安然大師、朱壽桐教授總結

“中國心·回歸頌”大灣區名家書畫展成功舉辦

由澳門大學校友會主辦、文化發展基金贊助的慶祝澳門回歸廿五周年中國心、回歸頌大灣區書畫作品展2024115日下午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隆重開幕。展覽展示了來自灣區30多名書畫界人士的近60幅佳作,內容豐富,主題多樣,共同慶賀雙慶。

該展覽是澳大中國文化節活動系列的一部分,由澳門書法院協辦,並獲得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及校友及發展辦公室的支持。開幕式舉行時,澳大校友會會員大會主席區秉光致開幕詞,表示希望通過書畫主題,促進人文灣區的交流與合作,讓更多人產生共鳴,攜手慶賀回歸。

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在開幕式上歡迎一眾嘉賓與參展者,並鼓勵大家感受校園的魅力。他強調校友在大學中的重要性,認為善用校友的力量不僅能增強向心力,還能提升學校的品牌形象。參展者們也通過筆墨展現了各自的文化修養。

澳門書法院副院長周永騰表示,他們的團隊積極協辦此次活動,並廣泛動員理監事及會員創作並提交作品,共同以書畫講述中國故事,成就這次美好的活動。

活動期間,參展者們即場進行書畫雅集,各展所長,氣氛熱烈,為慶祝澳門回歸增添了更多文化色彩。

第三届「新濠澳門之星青少年才藝大賽」初賽在澳門大學舉行

第三屆「新濠澳門之星—青少年才藝大賽」初賽於11月2日至3日假澳門大學E21A黑盒劇場舉行,來自本澳60間學校及團體的1284名青少年踴躍參賽,本屆賽事共有191個節目進行角逐,最終50個節目獲得晉級。初賽活動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支持,新濠集團、國情教育(澳門)協會及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聯合舉辦。國情教育(澳門)協會會長王海濤、副會長婁勝華以及初賽活動評委徐青、陳雅明、呂佳、盛梅、劉長妹等出席11月2日上午在澳門大學黑盒劇場舉行的初賽啟動儀式。

本屆賽事湧現許多精彩紛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目,有詩歌朗誦、中國古典舞、民族舞、民族樂器及舞獅等表演,還有南音、扯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表演隊伍均進行了充分地準備,令人非常感動和驚喜。

第三屆「新濠澳門之星—青少年才藝大賽」在前兩屆成功舉辦的基礎上,繼續透過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本地青少年之愛國情懷,同時也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的雙慶獻禮。是次賽事更榮幸入選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二零二四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公益年會配套項目,充分彰顯了賽事的聲望名譽。今年適逢建國75週年華誕和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的「雙慶年」,主辦機構相信,通過本次大賽的舉辦,不僅能夠展現澳門青少年的才藝,更能激發他們愛國愛澳的家國情懷,向世界展示回歸後的澳門新生代的多才多藝、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故事」。」

江門歷史文化體驗之旅

於2024年11月8日至10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共同合辦了「江門歷史文化體驗之旅」。本次深度考察旨在帶領同學們前往大灣區進行考察交流,增進他們的知識面,豐富精神面貌,並加深對國家的了解。透過實地參觀與交流,期望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興趣,並培養他們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認識。

11月8日 – 江門的文化背景

江門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2007年,江門的世界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首個世界遺產項目。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中,師生們了解了清朝中後期盛行的「豬仔貿易」,並認識到華僑先輩以自己的生命血汗,在全球各地建設當地基礎設施的艱辛歷程。

11月9日至10日 – 碉樓與村落的參觀

在開平及台山,學生們參觀了碉樓與村落,學習了明朝至民國時代碉樓的建築背景及特色。開平碉樓是華僑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在自力村、立園及梅家大院,師生一行觀賞了油菜花田與碉樓群,理解了「自食其力」的精神及碉樓特色建築的歷史背景,並探討了中西文化的深遠意義。在赤坎古鎮,學生們了解了司徒氏與關氏兩大家族的興起與發展,對當時經濟及民生的重要影響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通過此次考察,同學們參觀了多處歷史名勝,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遺產與歷史背景。通過參觀,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和文化遺產的熱情,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之美的欣賞和理解能力。本次考察不僅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增進了對國家文化的認識,也為弘揚中華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