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組織《731》觀影活動 激勵青年銘記歷史擔當使命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組織《731》觀影活動 激勵青年銘記歷史擔當使命

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於2025年10月14日成功舉辦愛國電影《731》主題觀影活動。活動面向本校學生及文化推廣大使,通過觀影引導青年學子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抗戰歲月的苦難與抗爭,認清歷史、珍視和平。《731》影片以嚴謹史實揭露侵華日軍細菌部隊的殘酷罪行,不僅是對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更是一堂震撼靈魂的歷史教育課,旨在激發青年的民族情感與愛國熱忱。活動當天,參與學生在崇文樓大堂集合後統一前往銀河電影院,全程秩序井然,有著澳大學子對歷史教育的嚴肅態度。

作為澳大推動國情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始終秉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宗旨。本次觀影通過影像的感染力,讓青年在回溯民族苦難輝煌的歷程中,汲取前輩的奮鬥精神,堅定愛國愛澳信念。觀影現場,同學們沉浸於凝重歷史氛圍,深受觸動。有學生表示,此次活動讓課本上的歷史變得真切可感,更加體會到和平的珍貴與國家強大的意義,堅定了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決心。

此次活動是澳門大學落實“愛國愛澳”教育的重要實踐,有效強化了青年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感。中心未來將繼續創新形式,開展多元文化歷史活動,助力學生從民族精神中獲得力量,成為擔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澳門與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轉發:澳門大學學生參加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 斬獲佳績

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指導,澳門大學、江蘇師範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主辦的“2025年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決賽”,9月24日至25日在江蘇師範大學雲龍校區圓滿舉行。來自港澳與內地多所高校的優秀學子齊聚一堂,以誦讀為媒,共話中華文脈。

本次活動作為教育部“港澳與內地大中小學師生交流計劃大學生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21年創辦以來已舉辦四屆。今年共收到來自中國傳媒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教育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近300部視頻作品,經嚴格評審,最終50部優秀作品晉級決賽。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致辭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獲邀擔任評委。經過激烈角逐,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李嘉敏憑藉作品《登金陵鳳凰臺》成功入圍決賽50強,並榮獲“最佳藝術創作獎”;社會科學學院張珈歡同學則以作品《遇見·澳門》榮獲“最佳誦讀作品獎”。兩位同學以聲音傳承中華文脈,在誦讀中感悟歷史底蘊、展現時代精神,生動詮釋了中華經典的當代魅力。決賽舞台上,15組晉級選手傾情演繹歷代經典詩文,創新運用藝術形式將傳統經典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既有對《詩經》、《楚辭》等古代經典的深情詮釋,也有對紅色詩文的激昂誦讀,充分展現了港澳與內地青年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熱愛。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李嘉敏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張珈歡同學

國家高度重視語言文化工作。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指出語言文字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本次“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活動,不僅為三地高校學子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台,更有力增強了青年群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促進彼此在語言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鑑,提升青年一代的語言文化素養。獲獎作品後續將在港澳與內地高校開展巡迴展演,推動經典文化進一步融入青年學子的日常生活,持續擴大活動影響。此舉將有助於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活動合影

 

圖文轉發自澳門大學人文學院

弘揚民族精神 共促和平未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參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副主任鄭寧人博士,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老師於2025年9月18日率領師生及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前往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綜合體,參觀“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

這次展覽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支持,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透過豐富史料重現中華民族艱苦抗戰的歷史,展現澳門同胞與全國人民共同抗敵、血脈相連的感人歷程,彰顯澳門在抗戰中並非「孤島」,而是與祖國風雨同舟的重要一員。

展覽分為六個部分,系統呈現1931至1945年十四年抗戰的重要歷史。參與師生表示,活動有助加深對抗戰歷史的認識,傳承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並弘揚愛國情懷。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期望透過是次參觀,鼓勵青年一代珍惜和平、奮發自強,共同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廣東畫院畫家赴澳寫生采風活動暨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委任儀式

2025年9月16日下午,“廣東畫院畫家赴澳寫生采風活動暨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委任儀式”在澳門大學崇文樓成功舉辦。活動旨在通過藝術交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文部部長萬速成、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副局長蔡建龍、馬萬祺書院院長楊柳教授、廣東省畫院副院長鄭阿湃等一行嘉賓出席活動。


活動合影

        首先,嘉賓們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就未來的合作事宜進行了洽談。中心主任張彥教授與廣東畫院副院長鄭阿湃先生分別發言,介紹了會面雙方的主要代表。隨後,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博士與中心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小姐分別向嘉賓們介紹了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成立過程與宗旨,以及澳門大學的相關情況。

中心主任張彥教授與廣東畫院副院長鄭阿湃先生表達各自對未來合作的展望與期待。

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博士介紹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成立過程與宗旨


中心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小姐介紹澳門大學的相關情況

        在委任儀式中,萬速成部長與蔡建龍副局長分別向鄭阿湃、杜寧、關堅等十餘位藝術家頒發“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證書。中心與大使雙方達成了在澳推廣中華文化及澳門本土文化的共識。大使們將通過寫生創作、講座交流、展覽展示等形式,向海內外展現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活力,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文化橋樑的作用。萬速成部長表示,文化推廣事業關乎“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相信推廣大使会積極講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尤其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


委任大使


委任大使

        隨後,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張彥主任致辭中熱烈歡迎廣東畫院畫家來采風並接受文化大使委任,這是粵澳交流的重要時刻。“中國傳統審美與傳承”是中心重要的系列講座之一,長期以來,中心始終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傳承,未來也誠摯歡迎更多專家學者前來交流分享。廣東省畫院副院長鄭阿湃在致辭中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並表示歡迎更多澳門文化界人士到訪廣東,共同推進嶺南畫派藝術的創新性發展。隨後,鄭阿湃副院長與張彥教授互贈紀念禮品,象徵粵澳文化合作進入新階段。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張彥主任發言


廣東省畫院副鄭阿湃院長發言

        活動同期舉辦了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傳統審美與傳承”系列講座。講座由藝術與設計系博士生李海豪主持,廣東省畫院理論家蔡詁博士以《國難中的筆墨:嶺南畫派抗戰題材美術創作》為題,結合歷史語境與藝術個案,分析了嶺南畫派在民族危機中的時代貢獻。講座為觀眾理解藝術與歷史、國家命運的聯繫提供了深刻視角。


主持人簡述講座內容


蔡祜博士《國難中的筆墨》講座分享


講座現場

傳承愛國精神 深化育才共識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鄭觀應公立學校深化教育合作

繼六月成功走訪本澳多所學校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持續推動本地教育合作。七月,中心副主任鄭寧人、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行政人員唐可琪訪問鄭觀應公立學校,與李慧敏校長、溫倩婷主任等校方代表舉行建設性會談。

鄭觀應公立學校以近代思想家命名,重視中華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培養,其辦學理念與中心“立足澳門、弘揚中華文化”的宗旨高度契合。李慧敏校長對中心到訪表示歡迎並分享了相關教育經驗。

會談聚焦“名師名校講座”與“中小幼教師培訓”兩大合作方向:一方面,雙方計劃聯合引入高水平學術資源,針對學生需求量身定制主題講座,邀請海內外中國歷史文化專家主講,開拓學生視野,增強中華文明認同。

另一方面,雙方一致認為優質師資是保障教育質量和愛國愛澳教育的關鍵。中心將積極策劃組織面向該校及澳門教師的專業研習、工作坊及教學資源開發活動,重點提升教師對歷史課程標準、教材教法的理解和國情區情融入能力。

此外,雙方高度肯定堅守“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的重要性,視其為合作基石。鄭寧人副主任強調中心致力於支持澳門學校,通過知識傳授與文化浸潤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李慧敏校長讚賞中心的學術資源將有力支撐該校文化育人實踐。

本次走訪為雙方深入合作奠定堅實基礎。雙方表示將儘快細化方案、落實共識,攜手培養新時代愛國愛澳、具有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的澳門人才。

廣東科技學院一行參訪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2025年7月6日下午,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共120人蒞臨澳門大學進行學術參訪。在澳門國育科技有限公司與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師生們先後參觀了校內多處標誌性場所,包括承載了澳大的校訓精神和「大博」「大雅」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博雅之壁」、典藏豐富的澳門大學圖書館,以及展示校史與發展成果的大學展館。

         最後,師生們參訪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並聆聽了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主講的專題講座「擁抱人機共事的嶄新時代」。徐教授從人文視角剖析人工智慧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引發師生們對未來教育與科技融合的熱烈討論。

        此次參訪不僅促進了粵澳兩地高校的學術互動,更為雙方在人文科技領域的合作開拓了新視野。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觀「博雅之壁」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觀圖書館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聆聽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講座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訪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今年六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一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6月3日至13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與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率團隊接續走訪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粵華中學、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嘉諾撒聖心中學、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教業中學、聖善學校、婦聯學校及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等十一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為契機,發起「紅色文化考察」活動,創新提出多校聯辦模式,旨在促進校際互動與資源融通。活動得到了十一所中小學積極響應,各校均表示將主動參與中華文化傳承工作,以校園為陣地築牢青少年愛國根基。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心規劃構建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承諾提供豐富教育素材與師資支持,並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及案例分享工作坊,助力提升基層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

粵華中學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計劃持續推出主題文化講座,邀請各校學生共同參與。與會代表認為,此類活動可通過歷史熱點議題激發學生思辨能力,該構想不僅獲十所學校認可,還將獲得各校聯合策劃支持,形成「多方參與、共創共研」的良好生態。

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深度聯動。十一校代表達成共識: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將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基礎。

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範本。

 

嘉諾撒聖心中學

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

教業中學

聖善學校

婦聯學校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

京港澳三校交流營在澳大舉行 以學術為橋共探文明互鑒

“2025年第三屆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三校學術交流營”在澳大舉行。一連五日的活動以“中國與世界:社會、歷史、文化”為主題,匯聚123名三校師生,通過深度的學術研討與切身的文化實踐,共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傳播路徑。

在6月25日的開營儀式上,澳大校長宋永華提出活動的三項使命:學術上促進三校協作與古今文明互鑒;教育上通過新增碩博論壇服務高層次學子;文化上引導青年紮根國家發展,借鑒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經驗,探索傳統創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鼓勵師生嚴謹務實、開放交流,結合研討與澳門考察,共譜合作新篇。

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顧濤期待活動推動東亞文化交流與共建京港澳“學術共同體”,並介紹了其書院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育人體系,致力培養人文素養與全球視野人才。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平希望師生珍視“學術之橋”,在澳門深入交流中國歷史文化傳承創新,並指該校已將中國歷史與文化設立為必修課並成立研究中心。出席開營儀式的嘉賓還包括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澳大人文學院院長徐杰、助理院長李麗青等。

是次活動交流形式豐富多元。專家講座方面,澳大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以“從十字門到崑崙山——澳門的‘ 小’與‘ 大’ ”為題分享,並由歷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陽擔任講評;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則通過中國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演示,帶領師生領略古今水墨藝術風采。在學術研討環節,三校師生於澳大舉辦了四場分組研討會,聚焦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共報告逾120篇研究成果。此外,師生亦實地考察了大三巴牌坊、鄭觀應故居等澳門歷史地標。

閉幕式上,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提到,活動首次設立的博士生論壇成果顯著,30餘篇跨學科報告有效鍛煉了青年學者能力,成功踐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精神。他又指,活動將澳門獨特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教學現場,為理解“中國與世界”互動提供了獨特視角,同時鞏固了三校合作機制,為國家培育國際視野人文社科人才提供堅實平台。

活動由澳大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承辦,從主題講座到分組研討的學術交鋒,從葡韻建築考察到返程途中的思考沉澱,其核心價值在於為三校“堅守學術初心”的長期協作積累寶貴的、可複製的實踐經驗,是京港澳三地頂尖高校深化人文社科交流、共同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成功實踐。

今年五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5月19日至29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及副主任鄭寧人博士分別率團接續走訪庇道中學、聖德蘭學校、聖保祿學校、聖羅撒女子中學、聖公會蔡高中學、濠江中學、勞校中學、培華中學、新華學校及浸信中學等十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邀請各所中學參與 “紅色文化考察” 活動,結合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契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並提出多校聯辦考察方式,促進校際互動交流。 十所學校都積極回應。中小學校作為愛國教育的搖籃,均表示未來將積極配合中心工作,參加中心組織的中華文化傳承工作。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提出建立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並承諾提供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和教學案例分享工作坊。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還將繼續發起文化講座,並邀請各校學生參加,代表們認為這一活動能以歷史熱點激發學生思辨能力,獲十所學校認可並提供策劃支持。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未來將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的深度聯動。十校代表一致認同,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可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鮮活範本。

 

 

 

“湘約紅色·築夢同行”——湖南紅色文化之旅

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及青年工作部的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下,2025年5月23日至27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的“湘約紅色·築夢同行”湖南紅色文化之旅活動順利開展。本次活動參與者包括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師生、澳門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澳門大學本碩博學生。活動旨在傳承紅色基因,築牢青春信仰根基,讓澳門師生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增強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

活動首日,師生們抵達湖南大學。湖南大學坐落在嶽麓山下、湘江之濱,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校”美譽。這裏不僅是學術殿堂,更是近代革命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黨的早期活動據點,毛澤東等革命先驅曾在此播撒火種,校園內蘊含著深厚的紅色印記。當天,師生們隨即移步至與之毗鄰的嶽麓山,探訪山腰的紅色地標——愛晚亭。這座名亭是毛澤東青年時代與同仁縱論國事、探求救國真理的“紅色課堂”。自愛晚亭而下,師生們步入千年學府之源——嶽麓書院。這座“天下四大書院”之首,不僅鐫刻著湖湘文脈的輝煌,更見證了青年毛澤東寓居半學齋、尋求救國道路的崢嶸歲月。

5月24日,師生們懷著崇敬之心奔赴湖南烈士紀念塔。這座豐碑銘刻著近百年三湘英烈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浴血犧牲的不朽功勳。師生們整裝肅立,向塔碑敬獻花籃並三鞠躬,以最崇高的儀式告慰忠魂,築牢信仰之基。午後,團隊轉赴煙火升騰的湖南米粉街。這條飄香的美食長廊,牆繪間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等紅色標語,師生們在人間煙火中感悟革命精神融入市井生活的湖湘傳承。繼而步入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在青磚院落中,系統觀摩長沙黨史的壯闊畫卷。從毛澤東創建中共湘區委員會到現代化新長沙的崛起,一件件文物見證星火燎原的崢嶸征程。當日終站奔赴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塑如遙望湘江北去,激蕩新時代青年接續奮鬥的豪情。

5月25日,師生們啟程奔赴革命聖地——韶山。在毛澤東故居追溯偉人的成長,在毛澤東紀念館中縱覽開天闢地的革命史詩。暮色中,師生們在銅像廣場上莊嚴肅穆,向毛澤東銅像敬獻花籃、深深三鞠躬。當夜,師生們圍繞三日見學展開討論,誓言將紅色基因轉化為“強國有我”的實幹擔當。

5月26日,師生們探訪寧鄉炭河古城。穿越三千年前的西周王都,青銅器皿與編鐘古樂再現中華文明源流;午後沉浸觀看《炭河千古情》史詩演出,周武王伐紂的壯闊篇章與寧鄉青銅傳奇交相輝映。隨後,師生們漫步黃興路步行街。在長沙百年商業中軸仰望黃興銅像,近代革命策源地的星火與當下都市繁華在此碰撞。

行程尾聲,師生們登上杜甫江閣。面對杜甫憂國憂民的碑刻,大家遙想毛澤東當年中流擊水的抱負。憑欄遠眺橘子洲頭,偉人雕塑與波光閃耀的江面構成壯闊畫面,革命精神與人文情懷在這裏融合。

至此,歷時五天的湖南紅色文化之旅圓滿收官。澳門大學師生們踏訪革命聖地、對話歷史豐碑、浸潤湖湘文脈。本次活動以傳承歷史文化、賡續民族精神為目的,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文化,尤其是湖南紅色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