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一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6月3日至13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與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率團隊接續走訪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粵華中學、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嘉諾撒聖心中學、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教業中學、聖善學校、婦聯學校及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等十一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為契機,發起「紅色文化考察」活動,創新提出多校聯辦模式,旨在促進校際互動與資源融通。活動得到了十一所中小學積極響應,各校均表示將主動參與中華文化傳承工作,以校園為陣地築牢青少年愛國根基。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心規劃構建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承諾提供豐富教育素材與師資支持,並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及案例分享工作坊,助力提升基層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計劃持續推出主題文化講座,邀請各校學生共同參與。與會代表認為,此類活動可通過歷史熱點議題激發學生思辨能力,該構想不僅獲十所學校認可,還將獲得各校聯合策劃支持,形成「多方參與、共創共研」的良好生態。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深度聯動。十一校代表達成共識: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將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基礎。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範本。

 

今年五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5月19日至29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及副主任鄭寧人博士分別率團接續走訪庇道中學、聖德蘭學校、聖保祿學校、聖羅撒女子中學、聖公會蔡高中學、濠江中學、勞校中學、培華中學、新華學校及浸信中學等十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邀請各所中學參與 “紅色文化考察” 活動,結合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契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並提出多校聯辦考察方式,促進校際互動交流。 十所學校都積極回應。中小學校作為愛國教育的搖籃,均表示未來將積極配合中心工作,參加中心組織的中華文化傳承工作。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提出建立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並承諾提供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和教學案例分享工作坊。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還將繼續發起文化講座,並邀請各校學生參加,代表們認為這一活動能以歷史熱點激發學生思辨能力,獲十所學校認可並提供策劃支持。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未來將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的深度聯動。十校代表一致認同,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可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鮮活範本。

 

 

 

共鑄紅色記憶:澳門大學考察團感悟廣西百色的歷史文化傳承

2023年9月30日至10月4日,由澳門大學、澳大人文學院與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廣西·百色紅色文化考察團”順利開展。團隊得到澳門大學的大力支持與廣西人民的熱烈歡迎。參加本次考察的有來自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生、澳門中小學中國文化推廣基地教師與澳門中國文化推廣大使共29位師生。本次考察旨在更好地讓澳門的師生走進中國內地,體驗國家文化之博大精深,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五天時間,團隊相繼巡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百色與桂林,參觀了百色起義紀念園、粵東會館,遊覽桂林象鼻山、龍脊梯田與靖江王府等,深入瞭解廣西的紅色文化以及當地的民俗文化特色。

(考察团于百色起義紀念園合影)

考察團於國慶當天參觀了粵東會館,即當年百色起義的指揮部,其磚木結構的古建築,具有南方古建築的藝術傳統和風格。而後又參觀了大型百色起義紀念園,此處全面展示了有關百色起義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敘述,包含百色起義紀念館、右江民族博物館、百色起義紀念碑、紅軍橋、南閣亭、兩廣青年友誼園等重要革命歷史文化資源。這次參觀,讓來自澳門的眾多師生深刻體會到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探索的不易,革命隊伍“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鬥”的優秀品質深深打動著團隊,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考察团参观粵東會館)

10月2日,團隊來到桂林灕江江畔,觀“象山水月”奇觀、普賢寶塔、三花酒窖、愛情島等。而後探索了木龍湖北側遺留的宋代東鎮門、宋城牆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從百年前的百色起義到今日之歡度桂林國慶,穿過九十多年的時空的迷霧與古今鴻溝,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個廣西這塊紅土地上曆久彌新的壯麗畫卷:從成為中央紅軍的一支勁旅到堅守右江二十年,紅旗不倒、火種不滅,無不生動展現起義先烈與古往聖賢的英雄氣概與奮鬥精神。

(考察团漫步紅軍橋)

10月3日,團隊來到桂林龍脊,踏千步階梯,遊覽“世界梯田之冠”龍脊梯田與平安寨,暢遊平安壯寨、七星伴月、九龍五虎等美景。金秋佳節,只見稻穗飽滿、躬身敬禮,正如同廣西人民一般熱情好客。

(团员实拍龙脊梯田)

10月4日,考察團日遊一江四湖,乘坐遊船暢遊桂林灕江市內段、榕湖、桂湖、杉湖、木龍湖,看遍桂林的青山綠水。最後,團隊深度考察了國家 5A 景區獨秀峰與靖江王府。這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謙的藩王府,靖江王城外圍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牆。團隊遊覽此地,體驗拓“福”與科舉,穿越明清兩個朝代後,看到反清複明與抗戰後殘垣頹壁,只有獨秀峰下的靖江王府歷盡興衰浮沉,任時光流轉,風水與文脈長存。

(考察团遊靖江王府)

經過此次廣西·百色紅色文化考察,澳門師生實地尋訪古今重大歷史,深入瞭解和體驗了廣西文化的精髓,進一步提升了對廣西文化的理解。同時,此次活動還促進了澳門與內地城市的學術交流合作,推動澳門的教育事業和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拓展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力。

中國精神——地球上的紅飄帶圖片巡展

2021年12月6日于澳門教業中學開展了「中國精神——地球上的紅飄帶圖片巡展」活動。此巡展由澳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會、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青年聯合會、澳門孔教會聯合舉辦、澳門蓮花時報社承辦。旨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也爲加强澳門同胞,尤其是澳門青年一代對中國歷史的回顧與認知,弘揚傳承偉大的長征精神,增强澳門青少年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啓動儀式以教業中學學生朗誦詩歌《七律·長征》拉開帷幕,並邀請到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的兩位講解員,與現場嘉賓和師生分享紅色故事。

澳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會會長陳志玲在啓動儀式致辭表示,本次展覽通過近三百幅珍貴的歷史資料圖片和詳實的文獻史料,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真實再現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經歷,使澳門同胞感受中國歷史的濃厚與壯闊,增添國家情懷與愛國之情。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參加此次巡展並致辭表示,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爲民族的解放、祖國的振興付出了慘痛代價,所以既要非常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要銘記中華民族特有的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這也是在澳門舉行本次巡展活動的意義所在。

此次巡展還讓教業中學全體師生觀看了視頻講座《長征勝利的密碼——革命理想高于天》。同學們表示,通過學習,對長征這段歷史有了深刻認識,在日常生活和未來的發展中,都要有堅持不懈和愛國愛澳的精神。這次主題展覽還將陸續走進澳門20所學校,預計將有數萬名澳門青少年通過參觀圖片展和聽取視頻講座,深入體會偉大的長征精神。

 

 

招募第一屆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

*或點擊報名網址Or click the website

簡介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現正推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培訓計劃,以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誠,提高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培訓計劃將透過分享會、座談會、講座、研討會及交流計劃等,提高學生對中國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讓學生成為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傳播與推廣的骨幹力量。推廣大使任期兩年,可續任。而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亦將會在每年開學初進行招新工作,以壯大推廣大使的隊伍。

Introduction
To cultivate enthusiasm for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knowledge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entre for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CCHC) at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is launching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romotion Ambassador” training program. This program includes share meetings, symposiums, lectures, seminars, and exchange programs, striving to make students become the backbone force commit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term of the Promotion Ambassador is two years and is renewable. The CCHC will also recruit new stud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academic year to expand the team of promotion ambassadors.

主辦單位: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Organizer: The Centre for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Macau

※ 計劃目的 Program Purpose
● 提高對中國及澳門歷史的認識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Macao;
● 提高學生的文化質素
Improve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
Inheri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 透過成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鞏固愛國愛澳意識
Strengthen patriotism and cultivate affection for Macao by becoming a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romotion Ambassador.

※ 招募對象 Requirements
● 澳門大學的學生(包括本科及研究生)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including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 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
Intereste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 具有責任感、積極參與、投入度高
Student who are responsible, actively participate, and have a high level of commitment.

※ 成功加入的你將有機會 After joining successfully, you could have the opportunities to:
● 獲得“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委任狀*
Obtain the certificate of ”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romotion Ambassador”;
● 參與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的培訓計劃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organized by the CCHC;
● 參與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交流等活動
Join in exchange and other activities held by the CCHC

※查詢 Enquiries: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何小姐或唐小姐 Ms. Fong Ho or Ms. Stephenie Tong of CCHC
電話Tel: 8822 9956 / 8822 4028; 電郵Email: cchc_adm@um.edu.mo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具所有對計劃之解釋權及修改權
*The Centre for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has the right to interpret and modify the program

 

澳大出版三語漫畫推廣中國歷史文化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共同修訂及出版了《中國歷史文化系列漫畫叢書》,以中、英、葡三語講述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加深澳門及葡語系國家青少年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為加強推廣,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到鄭觀應公立學校開展宣傳活動,以現場喜劇表演與該校學生互動,讓更多學生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古代神話故事。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於2018年出版了《嫦娥奔月》和《女媧補天》兩本葡文漫畫,並於2021年聯同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合作修訂及重新出版三語《中國歷史文化系列漫畫叢書》,現《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和《精衛填海》三本已出版,澳門和葡語系國家的青少年可從中了解中華古老傳說故事的趣味、智慧和文化精神,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並讓澳門學生通過簡單明瞭的漫畫形式學習葡語。

另外,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於鄭觀應公立學校展開一系列活動,除推廣圖書外,中心還通過演繹書中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組織基於神話故事的中葡雙語比賽。鄭觀應公立學校校長陳家敏指出,是次活動剛好契合學校目前為3年級學生安排的閱讀任務,不但讓學生們了解更多古代神話故事,更能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同屬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該基地旨在通過一系列教學及培訓計劃,與澳門的教育機構及中小學攜手合作,為澳門的人文社科教育發展作貢獻,培養多元人才。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旨在加強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培養澳門本地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傳播與推廣的骨幹力量,建構高水準的中國歷史文化交流機制,向澳門社會特別是澳門青少年推廣中國歷史文化,並促進中國歷史文化在葡萄牙語國家、地區的傳播與影響,藉以促進和提高澳門及國際社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來,致力與中國內地和葡語國家開展長期或短期合作,在教師培訓方面建立聯繫,重點培養中葡雙語人才,開展葡語教學和中葡文化領域的研究,並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跨文化交流。

《中國歷史文化系列漫畫叢書》

即場喜劇表演及中葡雙語問答比賽

澳大與鄭觀應公立學校師生

其他鏈接:

澳大出版三語漫畫推廣中國歷史文化 [澳大傳訊部]2021-07-09

朱壽桐參加華禮華服文化國際論壇並作主旨發言

2021年4月11日,華禮華服文化國際論壇在澳門觀光塔舉辦。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參加華禮華服文化國際論壇並作主旨發言。朱教授高度評價將華服與華禮結合的學術策劃,認為中華服飾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禮儀優先,審美為要,禦寒保暖功能並不占主導,因此,華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緻縮影和精彩呈現,華服傳統可以透視中華禮儀之邦的風采。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參與澳大語言文化日開幕 宣揚語言文化多樣性

為慶祝澳門大學40週年校慶,人文學院日前舉辦第三屆澳大語言文化日,以“珍愛母語,擁抱世界文化”為主題,除呈現多元文化和民俗表演外,亦推出了“國際語言文化遊園會”及多項語言工作坊,吸引了超過300名澳大師生及大學人員參與。語言文化日是澳大人文學院標誌性的校園活動,旨在宣揚保育澳門各種母語,以及提醒參與者和學生關注澳門語言及文化多樣的重要性。

是次活動的主禮嘉賓包括澳大副校長(學生事務)蘇基朗、學生事務長彭執中、教與學優化中心主任王嘉祺,以及人文學院代院長徐杰等。在開幕講話中,徐杰指出澳門在成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轉變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強調這重要發展目標需要多元的語言和文化的支持才能實現。徐杰還引用了著名人類學及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名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強調世界之美好,有賴各人尊重彼此語言文化和價值觀。

活動獲得澳大師生的大力支持及參與,精彩的節目涵蓋了傳統和流行歌曲、舞蹈、音樂及民俗表演,展示了粵語、普通話、英語、葡語、日語、菲律賓語等多種語言,給參與者留下深刻印象。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亦參與了是次活動, 除了研究生的”竹笛演奏藝術表演”外, 還安排了”趣味歇後語”攤位遊戲。此外,參與者還透過攤位遊戲、電影放映和各國傳統文化的展示,領略語言文化的多樣性。是次活動中,學生更有機會參加動畫片配譯工作坊和楹聯趣談工作坊,以提升語言能力,足以顯示語言文化日是一項既重要又富意義的活動。

附活動照片:

 

 

澳大開放日— 人文學院「睜開眼睛看世界」活動成功舉行

人文學院今年精心準備了十一個有關語言、文化、哲學、歷史的遊戲攤位,讓來訪人士穿梭於多元語言的世界,探索人類的思想與故事,體驗人類

文化的豐饒。同時,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亦挑選這個特別的日子舉行了開幕式,為「筆墨傳奇《中國當代名人書法展》(傅天虹新詩藏館個人收藏系

列展之一)展覽拉開序幕。希望各位都在澳大裡渡過了愉快又充實的一天。

與教育暨青年局合辦“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中文及葡文教育學科領域”之培訓課程

教育暨青年局2020年11月至12月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及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合辦“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中文及葡文教育學科領域” 之培訓課程。招收學員的對象為澳門在職中小學教師。

澳門大學教授以及澳門著名專家學者擔任課程導師。所開設課程包括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邵朝陽的“普通話語感培養的方法與技巧”,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休教授鄧景濱的“對聯的欣賞和創作”,中葡雙語培訓中心副主任Jose Fernando Lino Pascoal 教授的“Definicao e fixacao de padroes e de instrumentos nnormativos na educacao em linguas”, 中葡雙語培訓中心主任區少卿教授的“PLE:O cultural na expressao linguistica e a lingua na expressao cultural” ,共計4門課11小時,每節課約30位澳門在職中小學教師參與,總參與人次超过120人。教師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課程,他們了解更多中文以及葡文的教育技巧,對於今後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

邵朝陽教授 “普通話語感培養的方法與技巧”

鄧景濱教授 “對聯的欣賞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