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有對笛子兄弟,有著共同抱負……

小時候因好奇心拿起笛子後,哥哥林龍彬和弟弟林龍平從此再沒離開過中國傳統樂器的世界。去年,這對笛子兄弟先後考入澳門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中國歷史文化)課程,悠揚笛韻也隨著二人一起來到澳大。

先來欣賞他們美妙的笛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邊「切磋」一邊練習🎶

「從10歲開始,我們開始學笛子和二胡,因為它們是中國吹管類樂器和絲竹類樂器的一種,漸漸的其它中國樂器也就學會了。」林龍彬說。

林龍平(左)和林龍彬

兄弟倆是澳門人,弟弟比哥哥小兩歲,晚半年進入澳大,「在整個成長階段,我們興趣相投,一起做著同一樣事,例如讀同一間中學,現在更讀同一間大學同一專業。」龍平笑著說。

兄弟倆一起學習中國樂器,一起練琴,但雙方喜歡的曲風卻又天壤之別。哥哥比較喜歡南方派、清新自然典雅的音樂類型,演奏的時候講究柔情、感情的細膩,而弟弟喜歡北方派、粗獷豪邁的音樂,追求的是張力和爆發力。二人間中也會就不同喜好而產生火花,當合奏時,正是這種對音樂審美的不同,使得兄弟倆的琴技在互相監督下得到提升。「小時候經常會一起表演二重奏,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就會互相監督,儘量的去配合對方,比如哥哥會在吹得較弱的地方多加一些北方風格的處理,我則會在過分張揚的部分收斂一下。」兄弟倆的二重奏就像搖晃的天平,在相互討論與磨合下找到音樂最和諧的狀態。

音樂之於我

🎶

在成長路上,兩兄弟經常並肩相扶而行。

兩兄弟先天有視覺障礙,但這也絲毫不減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只要多練習,把每一首曲的譜子背下來就沒問題了。」而音樂對他倆來說,就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在浮躁的社會裏面讓他們一直繼續堅持初心。

「音樂是一種與心靈對話的媒介或者方式。」龍平認為能與他心靈共鳴的樂器是簫,許多人認為簫比較悲涼,會讓人越吹越傷感,但這正是他所需要的。「人的心情就像拋物線,只有簫的音樂可以直接帶你到這種淒涼悲傷的拋物線的最底下。每次吹奏完音樂就變得格外的高興,又回到最初的狀態,然後努力的去過好每一天的生活。所以音樂是心靈的一種調和劑。」

深造中國歷史文化的動機

🎶

林龍彬認為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精華凝聚,「中國古代音樂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學習好中國古代樂器,需要搞清楚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繫,不得不更深入更系統去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這也是我們來澳大深造中國歷史文化的動機。」

林龍彬和林龍平兩兄弟結伴舉行講座

林龍彬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性,他說:「中國的禮樂制度是對社會階級的維護與協調,就像如今的公司上下層關係一樣,從上層樂師傳下的指令,下層樂師要學會去配合演奏。比如《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體現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龍彬進一步解釋,「在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要發揮自己想像力。同時把自己原來學的這些哲學融入到曲子的意涵中,自然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它所表現的就是這一種境界。」

兄弟倆現今致力於以音樂的方式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過去幾年,我和哥哥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澳門大學等舉辦過專場的講座,分享如何用音樂去展現中國人文傳統,引起聽眾很大的迴響。」龍平說:「未來,我們希望在音樂和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繼續努力鑽研,讓更多人認識和肯定中華傳統音樂和歷史文化。」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澳門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 “詩歌與人生 — 傅天虹漢語新詩藏館”捐贈儀式暨博雅講座”

2020年10月22日下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澳門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詩歌與人生 — 傅天虹漢語新詩藏館”捐贈儀式暨博雅講座”。著名詩人、作家、收藏家、出版家傅天虹教授,將他收藏的重要書籍和文件檔案捐贈我校,冀以支援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工作,並在大學圖書館建立漢語新詩館藏,方便師生及文學研究者使用。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副校長馬許願、副校長蘇基朗、人文學院代院長徐杰、學生事務長彭執中、校友及發展辦公室主任林鈺儀、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副館長王國強、助理館長梁德海、澳門焦點報社長范益民、傅天虹夫人路羽女士出席捐獻儀式。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致辭時表示,傅天虹教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學術活動家,他獨特的經歷使他成為打通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文化界交流的第一人。如今,傅天虹教授將融入自己心血、人生記憶與時代記憶的珍貴藏書捐贈給大學圖書館和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作為公共文化資源共用,是一件造福大眾的事業。

捐贈者傅天虹教授致辭時表示自己的生命與詩歌緊緊聯繫在一起,因之“流浪”,也因之收穫人生的師長與摯友,並走上相關的文化事業道路,最終選擇澳門作為藏書的落腳點,希望“借得澳門一方寶地,典藏天下漢語新詩”。

隨後,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教授代表校方接受捐贈並頒贈感謝狀,感謝傅天虹教授惠學子之心與豐富澳大館藏之義舉。

捐贈儀式後,傅天虹教授以“論‘漢語新詩’的理論運行與美學價值”為題,與澳大師生分享他的精闢見解和寶貴經驗。傅教授主要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漢語詩壇的繁雜命名;二是重新發現現代“漢語”;三是“漢語新詩”的適時性;四是漢語新詩的審美價值與啟示。與會嘉賓與師生圍繞漢語新詩的相關問題與傅教授進行了問答交流互動。

講座上,澳大圖書館館長為傅天虹教授致送感謝函,再次表達傅教授慷慨捐贈自己收藏的圖書和檔案,獻上對傅教授最深的感謝與致意。

2020年中國文史導師培訓課程圓滿結束

為提高澳門中小學教員講授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能力,培養一批在澳門從事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和輔導的骨幹力量,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合作開設第三屆中國文史導師培訓課程,並於2020年9月26日至10月11日期間在高美士中葡中學禮堂圓滿結束。

課程邀請澳門大學教授,以及澳門著名專家學者擔任授課導師,培訓計劃旨在提升學員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並客觀地對學員學業成績進行評估。招收學員的對象為澳門在職教師。凡參加培訓的學員,在完成課程後,可獲得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發出的修讀證書。

在本次培訓計畫中,由鄧景濱教授講授“中國格律詩的韻律美”、“詩經和先秦古籍中的成語”和“媽閣石刻詩:澳門近代史的縮影”,鍾春暉博士講授“中國古代史專題”和“先秦文獻研讀”,王思豪教授講授“先秦諸子的經世智慧”和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與思想理論”,張澤珣老師講授“中國藝術欣賞和創作”, 邵朝陽教授講授講述“普粵語音比較與普通話教學”,鄭德華教授講授“大灣區歷史文化遺產及古蹟”。參加的學員來自澳門多所中小學。

王思豪教授表示學員的積極參與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講授兩個不同主題的課程時,有不少學員課後留下來繼續探討,並給予了積極的反饋。王教授说:“每堂課上,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神,是學員們對知識與思想的熱切期待;每堂課後,熱烈的掌聲,是學員們對我的勉勵與鼓舞。我唯有認真準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不負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