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韶關研習營 深化青少年愛國情懷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韶關研習營 深化青少年愛國情懷

活動合影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在澳門的宣傳教育,通過系統性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讓澳門青少年深入瞭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革命精神。此次韶關研學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讓澳門青少年在親身體驗中增進對國家歷史的認知,增強其國家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

 

活動内容(圖下配文)

研學團於首日首先參觀了李子園炮樓——這座位於武江區重陽鎮的“重陽抗日自衛戰舊址”,是韶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當地軍民1945年英勇抗敵的歷史。

隨後,師生們前往犁市當鋪歷史建築群。這座晚清時期建築不僅呈現了粵北地區傳統商業建築特色,更因1927年朱德在此總結出”28字遊擊新戰術”而具有重要革命意義。通過專業講解,學生們深入瞭解了這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所承載的革命記憶。



第二天上午,團隊前往風度學校參觀學習。這所由北伐名將張發奎資助創辦的學校,在抗日戰爭期間成為中共始興縣委活動中心,如今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特意安排了專題講解,讓學生們深入瞭解華南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脈絡。


下午,學生們踏上梅關古道,這條由唐代名相張九齡於西元716年開鑿的古驛道,不僅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現存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師生們徒步古道,感受歷史的厚重。


隨後,團隊前往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參觀陽元石景區並體驗水上丹霞遊船,親身感受“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自然奇觀。第三天,團隊繼續深入探索丹霞山,參觀長老峰景區和翔龍湖景區,全面了解這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獨特地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教師現場開展地質科普教學,將自然科學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



午後,師生們前往南華寺參訪。這座被譽為“六祖祖庭”的佛教名寺,是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通過參觀學習,學生們對嶺南禪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活動總結

本次研學活動通過紅色革命遺址考察與自然文化遺產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創新了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參訪過程中,學生們紛紛與導遊、帶隊老師、當地居民積極交流、深入探查當地民風民俗、歷史文化,三天的沉浸式學習不僅加深了對革命歷史的認識,也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表示,將繼續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持續開展此類研學活動,為澳門青少年提供更多瞭解祖國歷史文化的平臺。未來,中心計畫將研學範圍擴展至更多紅色教育基地,並舉辦系列成果展覽和專題講座,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成效。

弘揚家國情懷 傳承紅色家風:彭伊娜於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講「甘心赴國憂」、闡釋彭家兩代愛國情

弘揚家國情懷 傳承紅色家風:彭伊娜於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講「甘心赴國憂」、闡釋彭家兩代愛國情

活動合影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弘揚家國情懷與革命先烈精神,2025年10月31日上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在澳門大學崇文樓成功舉辦了題為「甘心赴國憂——彭湃烈士、彭士祿院士父子兩代人的愛國情」的主題講座。本次講座邀請了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烈士的孫女彭伊娜女士擔任主講,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張彥教授代表主辦單位向彭伊娜女士及所有嘉賓致以熱烈歡迎,並向在場師生隆重介紹了主講人及出席嘉賓。現場嘉賓包括前《深圳法制報》副總編顧志傑先生,澳門愛國教育總會主席李菲女士,及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兼任教授魏楚雄、副主任鄭寧人博士、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小姐、行政人員唐可琪等。是次講座吸引了澳門大學師生代表、中國文化推廣大使及社會各界人士數十人參與。

彭伊娜女士從家族史視角,回顧彭湃及其後代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奮鬥歷程,探討一脈相承的家風如何在時代變遷中轉化為服務國家建設的內在動力。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她以聲情並茂的講述,引領聽眾走進歷史現場,系統梳理了彭湃從富家子弟到革命先驅的轉變:面對積貧積弱的國情與民眾苦難,他東渡日本求學救國;歸國後放棄家產、深入鄉村,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領導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直至犧牲仍堅守信念。講座亦提及彭家在大革命中犧牲的六位黨員與烈士,彰顯這個革命家族的奉獻精神。

彭家家風在後代身上得到充分傳承。彭湃之子彭士祿院士克服童年艱辛,帶病堅持科研,成為中國核潛艇與核動力事業的奠基人;其孫女彭伊娜在孩子八個月大時赴澳,為澳門順利回歸貢獻力量。彭家始終秉持「不圖名利、為國奉獻」的家國情懷。彭伊娜表示:「傳承是最好的紀念」,並呼籲當代青年繼承先烈精神,勇擔時代重任。

講座在師生熱烈交流中圓滿結束。與會師生紛紛表示,這種以家族史為脈絡的敘述方式,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鮮活深刻,使他們對「愛國愛澳」精神與「家國情懷」有了更立體的認知。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未來將持續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讓歷史照進現實,引導青年一代在感悟先輩精神中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與擔當。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 《蕩氣迴腸》愛國主義電影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澳門大學成功舉行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蕩氣迴腸》愛國主義電影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澳門大學成功舉行

2025年10月30日下午,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蕩氣迴腸》系列活動——愛國主義電影欣賞及經典電影回顧分享會啟動儀式暨首場電影欣賞會”在澳門大學崇文樓隆重舉行。活動旨在通過電影欣賞與學術研討相結合的形式,推動愛國愛澳教育,深化青年對國家歷史與民族精神的認識。

活動伊始,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致歡迎辭。澳門大學始終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養家國情懷作為重要使命。他指出,《盪氣迴腸》專案創新採用電影與學術研討相結合的模式,將宏大歷史敘事轉化為生動課堂,是澳大推動”愛國愛澳”教育走向深入的重要實踐。專案精選《八佰》《紅色娘子軍》等影片,引導青年學子感悟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認同。

隨後,主禮嘉賓們為啟動儀式剪綵,標誌著《蕩氣迴腸》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在致辭中強調,該專案是中心未來五年規劃的重點,以紅色歷史教育為主線,借助光影藝術引領青年感悟民族奮鬥的精神力量。他表示,中心將持續整合資源,將《盪氣迴腸》打造為具有澳門特色的愛國教育平臺,為”一國兩制”實踐貢獻力量。

其後,中心向廣東南方紅色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彭伊娜教授(革命家澎湃烈士孫女)頒贈畫作,並委任其為“中國文化推廣督導大使”,以表彰其長期致力於弘揚愛國精神與傳承紅色基因。

最後,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教授在專題講座中,以“銀幕上的大歷史”為切入點,探討了抗戰電影敘事的發展。他指出,當前抗戰敘事呈現出更宏大的格局,強調15年抗戰歷程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同時,以《南京照相館》等影片為例,說明局部藝術視角同樣能深刻傳達歷史情感,並強調“情感真實”在歷史再現中的關鍵作用。

此次活動還有其他嘉賓出席支持,包括前《深圳法制報》副總編顧志傑先生、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汪藍副教授、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陳佩蘭會長、廣州市比玉堂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江山先生、澳門大學滿珍紀念書院院長張國祥教授、蔡繼有書院院長梁美兒教授、紹邦書院代院長譚錫忠教授、馬萬祺羅柏心書院馮家維副院長、滿珍紀念書院洪盈惠書院導師、傳訊總監張惠琴博士、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博士與中心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小姐等。《蕩氣迴腸》項目將持續開展系列電影分享與學術研討活動,致力建設成為澳門青少年愛國教育與國家認同的重要平台。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表團訪穗——深化粵港澳美術教育交流與合作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表團訪穗——深化粵港澳美術教育交流與合作

2025年10月21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表團赴廣州進行文化交流訪問,先後走訪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及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圍繞美術館與高校合作、粵港澳區域藝術互動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為推動兩地文化共融與教育協作開闢新路徑。
與廣州藝術博物院交流 探討館校合作新機

當日上午,代表團首先到訪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與該院院長羅奇等進行座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與羅奇院長就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藝術博物院的可持續發展展開討論,雙方深入探討館校合作新機制,並就資源共享與項目共建等議題進行務實交流。

廣州藝術博物院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國家重點美術館”和“國家一級博物館”稱號的藝術機構,目前館藏作品達33000件(套),其中包括4000多件(套)珍貴文物。羅奇院長提出,應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動,未來可合作策劃嶺南畫派相關專題展覽,梳理畫派在澳門的歷史脈絡。張彥主任則建議將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品引入澳門大學展覽,促進嶺南藝術在澳門的傳播與研究。此外,博物院方面也表示將面向澳門中小學師生開放參觀通道,並策劃專題藝術體驗活動,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參觀展覽

會後,代表團參觀了《紀念賴少其誕辰110周年:造化為我——賴少其與現代山水畫創作研究展》,進一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與當代創新。

與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座談 推動常態化合作機制

同日下午,代表團轉赴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進行座談。會議聚焦“兩地文化交流、資源共享、多方合作、常態化往來”四大主題,與會者一致認為應充分發揮粵澳地域相近、文脈相連的優勢,構建以藝術為紐帶、教育為載體的長效合作機制。

會上,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向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林雄彙報了過去幾年間中心在澳門推動文化教育工作的歷程與成果,並提到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努力。

林雄理事長對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所取得的成績予以高度肯定,並承諾未來將大力支持中心相關工作,共同推進粵澳文化交流。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羅志超介紹,該中心理事涵蓋粵港澳地區文化界多方代表,未來可積極調動理事會資源,推動非遺項目合作等多類型交流。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張彥主任提出,未來可透過聯合舉辦學術論壇、巡迴展覽及藝術創作活動,促進人才培養與資源共享,並探索建立數字化協作平臺與交流基地,增強區域文化傳播力。中心辦公室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表示,若有更多支持,中心未來發展將更具潛力,有望在粵澳文化協作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特别是推進澳門青少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方面。

贈送紀念品

深化合作 共繪灣區文化新藍圖

此次訪問進一步鞏固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廣東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合作基礎,也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共同體建設注入新動力。雙方表示將持續深化互動,共同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在灣區的傳承與創新,助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秘書長玉昆愛、副秘書長林曙光、秘書處張簡,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行政主任王經猛、行政人員唐可琪、中國文化推廣大使張娉婷、李海豪、尹大瑋等參與了座談。

澳大舉辦第四屆中國文化節

第肆屆中國文化節介紹

為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在澳門營造傳承良好中國文化的校園氛圍和社會氣氛,澳門大學舉辦第四屆中國文化節,透過一系列創意活動讓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激發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第四屆中國文化節由澳大主辦,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别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教育與青年工作部,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文化局為指導單位,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等為承辦單位。

 


肆屆中國文化節海報

中國文化節將傳統與現代元素結合,具有特別的時代意義,是一個具有開創性、開放性和必要性的公益性活動。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其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不僅體現了澳門獨特的文化特色,也展現了其在新時代的文化活力。

第四屆中國文化節的一系列序幕活動、熱身賽事等在10月陸續舉行;核心活動則於11月舉行,活動地點在澳大校園、澳大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澳大各合作單位全面展開;重要活動將持續到12月。

核心項目介紹

中國文化節的核心項目有三大系列:

一、中國歷史文化之宣講、宣傳、宣教系列;

二、中國歷史文化之展覽、展演、展示系列;

三、中國文化與澳門文化之論壇、論叢、論辯系列。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組織《731》觀影活動 激勵青年銘記歷史擔當使命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組織《731》觀影活動 激勵青年銘記歷史擔當使命

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於2025年10月14日成功舉辦愛國電影《731》主題觀影活動。活動面向本校學生及文化推廣大使,通過觀影引導青年學子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抗戰歲月的苦難與抗爭,認清歷史、珍視和平。《731》影片以嚴謹史實揭露侵華日軍細菌部隊的殘酷罪行,不僅是對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更是一堂震撼靈魂的歷史教育課,旨在激發青年的民族情感與愛國熱忱。活動當天,參與學生在崇文樓大堂集合後統一前往銀河電影院,全程秩序井然,有著澳大學子對歷史教育的嚴肅態度。

作為澳大推動國情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始終秉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宗旨。本次觀影通過影像的感染力,讓青年在回溯民族苦難輝煌的歷程中,汲取前輩的奮鬥精神,堅定愛國愛澳信念。觀影現場,同學們沉浸於凝重歷史氛圍,深受觸動。有學生表示,此次活動讓課本上的歷史變得真切可感,更加體會到和平的珍貴與國家強大的意義,堅定了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決心。

此次活動是澳門大學落實“愛國愛澳”教育的重要實踐,有效強化了青年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感。中心未來將繼續創新形式,開展多元文化歷史活動,助力學生從民族精神中獲得力量,成為擔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澳門與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轉發:澳門大學學生參加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 斬獲佳績

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指導,澳門大學、江蘇師範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主辦的“2025年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決賽”,9月24日至25日在江蘇師範大學雲龍校區圓滿舉行。來自港澳與內地多所高校的優秀學子齊聚一堂,以誦讀為媒,共話中華文脈。

本次活動作為教育部“港澳與內地大中小學師生交流計劃大學生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21年創辦以來已舉辦四屆。今年共收到來自中國傳媒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教育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近300部視頻作品,經嚴格評審,最終50部優秀作品晉級決賽。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致辭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獲邀擔任評委。經過激烈角逐,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李嘉敏憑藉作品《登金陵鳳凰臺》成功入圍決賽50強,並榮獲“最佳藝術創作獎”;社會科學學院張珈歡同學則以作品《遇見·澳門》榮獲“最佳誦讀作品獎”。兩位同學以聲音傳承中華文脈,在誦讀中感悟歷史底蘊、展現時代精神,生動詮釋了中華經典的當代魅力。決賽舞台上,15組晉級選手傾情演繹歷代經典詩文,創新運用藝術形式將傳統經典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既有對《詩經》、《楚辭》等古代經典的深情詮釋,也有對紅色詩文的激昂誦讀,充分展現了港澳與內地青年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熱愛。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李嘉敏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張珈歡同學

國家高度重視語言文化工作。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指出語言文字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本次“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活動,不僅為三地高校學子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台,更有力增強了青年群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促進彼此在語言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鑑,提升青年一代的語言文化素養。獲獎作品後續將在港澳與內地高校開展巡迴展演,推動經典文化進一步融入青年學子的日常生活,持續擴大活動影響。此舉將有助於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活動合影

 

圖文轉發自澳門大學人文學院

傳承愛國精神 深化育才共識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鄭觀應公立學校深化教育合作

繼六月成功走訪本澳多所學校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持續推動本地教育合作。七月,中心副主任鄭寧人、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行政人員唐可琪訪問鄭觀應公立學校,與李慧敏校長、溫倩婷主任等校方代表舉行建設性會談。

鄭觀應公立學校以近代思想家命名,重視中華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培養,其辦學理念與中心“立足澳門、弘揚中華文化”的宗旨高度契合。李慧敏校長對中心到訪表示歡迎並分享了相關教育經驗。

會談聚焦“名師名校講座”與“中小幼教師培訓”兩大合作方向:一方面,雙方計劃聯合引入高水平學術資源,針對學生需求量身定制主題講座,邀請海內外中國歷史文化專家主講,開拓學生視野,增強中華文明認同。

另一方面,雙方一致認為優質師資是保障教育質量和愛國愛澳教育的關鍵。中心將積極策劃組織面向該校及澳門教師的專業研習、工作坊及教學資源開發活動,重點提升教師對歷史課程標準、教材教法的理解和國情區情融入能力。

此外,雙方高度肯定堅守“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的重要性,視其為合作基石。鄭寧人副主任強調中心致力於支持澳門學校,通過知識傳授與文化浸潤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李慧敏校長讚賞中心的學術資源將有力支撐該校文化育人實踐。

本次走訪為雙方深入合作奠定堅實基礎。雙方表示將儘快細化方案、落實共識,攜手培養新時代愛國愛澳、具有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的澳門人才。

今年六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一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6月3日至13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與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率團隊接續走訪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粵華中學、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嘉諾撒聖心中學、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教業中學、聖善學校、婦聯學校及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等十一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為契機,發起「紅色文化考察」活動,創新提出多校聯辦模式,旨在促進校際互動與資源融通。活動得到了十一所中小學積極響應,各校均表示將主動參與中華文化傳承工作,以校園為陣地築牢青少年愛國根基。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心規劃構建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承諾提供豐富教育素材與師資支持,並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及案例分享工作坊,助力提升基層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

粵華中學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計劃持續推出主題文化講座,邀請各校學生共同參與。與會代表認為,此類活動可通過歷史熱點議題激發學生思辨能力,該構想不僅獲十所學校認可,還將獲得各校聯合策劃支持,形成「多方參與、共創共研」的良好生態。

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深度聯動。十一校代表達成共識: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將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基礎。

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範本。

 

嘉諾撒聖心中學

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

教業中學

聖善學校

婦聯學校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

今年五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5月19日至29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及副主任鄭寧人博士分別率團接續走訪庇道中學、聖德蘭學校、聖保祿學校、聖羅撒女子中學、聖公會蔡高中學、濠江中學、勞校中學、培華中學、新華學校及浸信中學等十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邀請各所中學參與 “紅色文化考察” 活動,結合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契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並提出多校聯辦考察方式,促進校際互動交流。 十所學校都積極回應。中小學校作為愛國教育的搖籃,均表示未來將積極配合中心工作,參加中心組織的中華文化傳承工作。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提出建立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並承諾提供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和教學案例分享工作坊。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還將繼續發起文化講座,並邀請各校學生參加,代表們認為這一活動能以歷史熱點激發學生思辨能力,獲十所學校認可並提供策劃支持。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未來將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的深度聯動。十校代表一致認同,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可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鮮活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