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5月19日至29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及副主任鄭寧人博士分別率團接續走訪庇道中學、聖德蘭學校、聖保祿學校、聖羅撒女子中學、聖公會蔡高中學、濠江中學、勞校中學、培華中學、新華學校及浸信中學等十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邀請各所中學參與 “紅色文化考察” 活動,結合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契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並提出多校聯辦考察方式,促進校際互動交流。 十所學校都積極回應。中小學校作為愛國教育的搖籃,均表示未來將積極配合中心工作,參加中心組織的中華文化傳承工作。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提出建立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並承諾提供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和教學案例分享工作坊。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還將繼續發起文化講座,並邀請各校學生參加,代表們認為這一活動能以歷史熱點激發學生思辨能力,獲十所學校認可並提供策劃支持。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未來將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的深度聯動。十校代表一致認同,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可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鮮活範本。

 

 

 

“湘約紅色·築夢同行”——湖南紅色文化之旅

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及青年工作部的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下,2025年5月23日至27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的“湘約紅色·築夢同行”湖南紅色文化之旅活動順利開展。本次活動參與者包括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師生、澳門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澳門大學本碩博學生。活動旨在傳承紅色基因,築牢青春信仰根基,讓澳門師生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增強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

活動首日,師生們抵達湖南大學。湖南大學坐落在嶽麓山下、湘江之濱,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校”美譽。這裏不僅是學術殿堂,更是近代革命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黨的早期活動據點,毛澤東等革命先驅曾在此播撒火種,校園內蘊含著深厚的紅色印記。當天,師生們隨即移步至與之毗鄰的嶽麓山,探訪山腰的紅色地標——愛晚亭。這座名亭是毛澤東青年時代與同仁縱論國事、探求救國真理的“紅色課堂”。自愛晚亭而下,師生們步入千年學府之源——嶽麓書院。這座“天下四大書院”之首,不僅鐫刻著湖湘文脈的輝煌,更見證了青年毛澤東寓居半學齋、尋求救國道路的崢嶸歲月。

5月24日,師生們懷著崇敬之心奔赴湖南烈士紀念塔。這座豐碑銘刻著近百年三湘英烈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浴血犧牲的不朽功勳。師生們整裝肅立,向塔碑敬獻花籃並三鞠躬,以最崇高的儀式告慰忠魂,築牢信仰之基。午後,團隊轉赴煙火升騰的湖南米粉街。這條飄香的美食長廊,牆繪間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等紅色標語,師生們在人間煙火中感悟革命精神融入市井生活的湖湘傳承。繼而步入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在青磚院落中,系統觀摩長沙黨史的壯闊畫卷。從毛澤東創建中共湘區委員會到現代化新長沙的崛起,一件件文物見證星火燎原的崢嶸征程。當日終站奔赴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塑如遙望湘江北去,激蕩新時代青年接續奮鬥的豪情。

5月25日,師生們啟程奔赴革命聖地——韶山。在毛澤東故居追溯偉人的成長,在毛澤東紀念館中縱覽開天闢地的革命史詩。暮色中,師生們在銅像廣場上莊嚴肅穆,向毛澤東銅像敬獻花籃、深深三鞠躬。當夜,師生們圍繞三日見學展開討論,誓言將紅色基因轉化為“強國有我”的實幹擔當。

5月26日,師生們探訪寧鄉炭河古城。穿越三千年前的西周王都,青銅器皿與編鐘古樂再現中華文明源流;午後沉浸觀看《炭河千古情》史詩演出,周武王伐紂的壯闊篇章與寧鄉青銅傳奇交相輝映。隨後,師生們漫步黃興路步行街。在長沙百年商業中軸仰望黃興銅像,近代革命策源地的星火與當下都市繁華在此碰撞。

行程尾聲,師生們登上杜甫江閣。面對杜甫憂國憂民的碑刻,大家遙想毛澤東當年中流擊水的抱負。憑欄遠眺橘子洲頭,偉人雕塑與波光閃耀的江面構成壯闊畫面,革命精神與人文情懷在這裏融合。

至此,歷時五天的湖南紅色文化之旅圓滿收官。澳門大學師生們踏訪革命聖地、對話歷史豐碑、浸潤湖湘文脈。本次活動以傳承歷史文化、賡續民族精神為目的,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文化,尤其是湖南紅色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