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愛國精神 深化育才共識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鄭觀應公立學校深化教育合作

繼六月成功走訪本澳多所學校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持續推動本地教育合作。七月,中心副主任鄭寧人、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行政人員唐可琪訪問鄭觀應公立學校,與李慧敏校長、溫倩婷主任等校方代表舉行建設性會談。

鄭觀應公立學校以近代思想家命名,重視中華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培養,其辦學理念與中心“立足澳門、弘揚中華文化”的宗旨高度契合。李慧敏校長對中心到訪表示歡迎並分享了相關教育經驗。

會談聚焦“名師名校講座”與“中小幼教師培訓”兩大合作方向:一方面,雙方計劃聯合引入高水平學術資源,針對學生需求量身定制主題講座,邀請海內外中國歷史文化專家主講,開拓學生視野,增強中華文明認同。

另一方面,雙方一致認為優質師資是保障教育質量和愛國愛澳教育的關鍵。中心將積極策劃組織面向該校及澳門教師的專業研習、工作坊及教學資源開發活動,重點提升教師對歷史課程標準、教材教法的理解和國情區情融入能力。

此外,雙方高度肯定堅守“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的重要性,視其為合作基石。鄭寧人副主任強調中心致力於支持澳門學校,通過知識傳授與文化浸潤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李慧敏校長讚賞中心的學術資源將有力支撐該校文化育人實踐。

本次走訪為雙方深入合作奠定堅實基礎。雙方表示將儘快細化方案、落實共識,攜手培養新時代愛國愛澳、具有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的澳門人才。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一行蒞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2025年7月14日)

廣東科技學院一行參訪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2025年7月6日下午,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共120人蒞臨澳門大學進行學術參訪。在澳門國育科技有限公司與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師生們先後參觀了校內多處標誌性場所,包括承載了澳大的校訓精神和「大博」「大雅」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博雅之壁」、典藏豐富的澳門大學圖書館,以及展示校史與發展成果的大學展館。

         最後,師生們參訪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並聆聽了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主講的專題講座「擁抱人機共事的嶄新時代」。徐教授從人文視角剖析人工智慧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引發師生們對未來教育與科技融合的熱烈討論。

        此次參訪不僅促進了粵澳兩地高校的學術互動,更為雙方在人文科技領域的合作開拓了新視野。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觀「博雅之壁」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觀圖書館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聆聽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講座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訪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今年六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一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6月3日至13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與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率團隊接續走訪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粵華中學、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嘉諾撒聖心中學、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教業中學、聖善學校、婦聯學校及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等十一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為契機,發起「紅色文化考察」活動,創新提出多校聯辦模式,旨在促進校際互動與資源融通。活動得到了十一所中小學積極響應,各校均表示將主動參與中華文化傳承工作,以校園為陣地築牢青少年愛國根基。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心規劃構建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承諾提供豐富教育素材與師資支持,並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及案例分享工作坊,助力提升基層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

粵華中學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計劃持續推出主題文化講座,邀請各校學生共同參與。與會代表認為,此類活動可通過歷史熱點議題激發學生思辨能力,該構想不僅獲十所學校認可,還將獲得各校聯合策劃支持,形成「多方參與、共創共研」的良好生態。

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深度聯動。十一校代表達成共識: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將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基礎。

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範本。

 

嘉諾撒聖心中學

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

教業中學

聖善學校

婦聯學校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

京港澳三校交流營在澳大舉行 以學術為橋共探文明互鑒

“2025年第三屆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三校學術交流營”在澳大舉行。一連五日的活動以“中國與世界:社會、歷史、文化”為主題,匯聚123名三校師生,通過深度的學術研討與切身的文化實踐,共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傳播路徑。

在6月25日的開營儀式上,澳大校長宋永華提出活動的三項使命:學術上促進三校協作與古今文明互鑒;教育上通過新增碩博論壇服務高層次學子;文化上引導青年紮根國家發展,借鑒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經驗,探索傳統創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鼓勵師生嚴謹務實、開放交流,結合研討與澳門考察,共譜合作新篇。

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顧濤期待活動推動東亞文化交流與共建京港澳“學術共同體”,並介紹了其書院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育人體系,致力培養人文素養與全球視野人才。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平希望師生珍視“學術之橋”,在澳門深入交流中國歷史文化傳承創新,並指該校已將中國歷史與文化設立為必修課並成立研究中心。出席開營儀式的嘉賓還包括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澳大人文學院院長徐杰、助理院長李麗青等。

是次活動交流形式豐富多元。專家講座方面,澳大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以“從十字門到崑崙山——澳門的‘ 小’與‘ 大’ ”為題分享,並由歷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陽擔任講評;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則通過中國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演示,帶領師生領略古今水墨藝術風采。在學術研討環節,三校師生於澳大舉辦了四場分組研討會,聚焦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共報告逾120篇研究成果。此外,師生亦實地考察了大三巴牌坊、鄭觀應故居等澳門歷史地標。

閉幕式上,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提到,活動首次設立的博士生論壇成果顯著,30餘篇跨學科報告有效鍛煉了青年學者能力,成功踐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精神。他又指,活動將澳門獨特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教學現場,為理解“中國與世界”互動提供了獨特視角,同時鞏固了三校合作機制,為國家培育國際視野人文社科人才提供堅實平台。

活動由澳大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承辦,從主題講座到分組研討的學術交鋒,從葡韻建築考察到返程途中的思考沉澱,其核心價值在於為三校“堅守學術初心”的長期協作積累寶貴的、可複製的實踐經驗,是京港澳三地頂尖高校深化人文社科交流、共同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