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期(2024.4)目錄 | 作者 |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文學文化自信的人性基礎和歷史邏輯 | 張福貴 |
古代文藝思潮中的“道”與“陰陽” | 王銥婕、徐國榮 |
八十年代小說啓蒙敘事主體的歷史生成——以“歸來”作家為中心 | 畢光明 |
編輯意識、出版觀念與文藝思潮的生成——“新南方寫作”的孕育、形成及發散 | 曾攀 |
澳門新文學先聲:雪堂詩社與第一個白話女詩人趙連城 | 劉文菊 |
現象·話語·情感結構——新世紀以來女性作家的非虛構寫作 | 劉茉琳 |
“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共建“廣萊塢”的文化認同關係 | 姚朝文 |
菲華新文學現象 | 夢娜 |
日本所藏范濂《杜律選注》考論 | 汪欣欣 |
清初書法思想與清代書法理論批評探賾 | 孫曉濤、李繼凱 |
論明前期書法崇古觀及模式化 | 李徽昭 |
當代詩書畫文化缺失、替代性及語境轉軌 | 沙克、馮健 |
散曲史上的“晚明”與“明末”:從“詞曲一體”觀切入 | 王靜 |
文學、影視作品中神話的重構——以《靈魂擺渡》九天玄女的形象為例 | 馬繪淋 |
數字時代香雲紗傳統工藝創新性保護與傳承發展 | 文霞、巫小黎、何舒卉 |
還原與會通:管窺楊義先生的莊子學 | 李思清 |
從回歸古典學問精神到建立大國學術風範:楊義先生“以會通致廣大” 的治學思想 | 蔣金珅 |
文化還原中的生命自覺與民族自信——關於楊義先生的學術方法和《深入文明史的中國思想史》的閱讀筆記 | 王巨川 |
虛構之真與現實之假 | 盧新華 |
溯源現代化史的文化底色,倡揚當代中國新人學時代精神 | 李鵬程 |
《禮運·大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 黃維樑 |
我之批評觀 | 翟業軍 |
小說創作與女性自我啓蒙 | 施瑋 |
遷徙者的文學地圖始於故土 | 葉周 |
世事裹挾,生命突圍——章平《紅塵往事三部曲》淺讀 | 倪立秋 |
寫作拯救了我 | 丁恩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