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體驗各地茶文化之美
第七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體驗各地茶文化之美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代主席鍾怡致辭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致辭

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潘耀明致辭

第七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者眾

與會嘉賓分享品茶的樂趣
第七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體驗各地茶文化之美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代主席鍾怡致辭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致辭
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潘耀明致辭
第七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者眾
與會嘉賓分享品茶的樂趣
主辦:
明報月刊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澳門基金會
協辦單位:
香港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學會
香港作家聯會
世界華文文學聯會
澳門大學
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
澳門中西創新學院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
組織者:
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
原文鏈接:明報月刊報導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南國學術》編輯部主辦的“第二屆濠鏡思想家論壇”順利舉行,來自各地的多位專家學者以“多樣文明之共和共享共生”題,深入探討了多樣文明的存在對澳門和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價值。
澳大副校長(學生事務)蘇基朗致辭時表示,不同文明之間是一種息息相關、互通互聯的關係,每種文明都是一個共和、共生的載體,因而需要共同努力,構建一種文明互享的新型關係。他希望論壇的專家學者,通過發掘東西方智慧寶庫中的文明共和、共享、共生思想資源,探討“地球村”避免“文明衝突”的新路徑,爲多樣文明之間實現共和、共享、共生做出新貢獻。
一連兩天的論壇,學者們分別就“世界共同體與文明多樣性”“中國現代美學家的多樣文明共生思想”“多種文明的共和共享共生”“面對‘文明衝突’的“地球村”治理”“跨文化理解何以可能”“走向‘我—他—你’的文化認同模式”“東方圓融智慧與世界諸文明的共榮”“儒家的重身理念與化解文明衝突的可能路徑”“‘文明衝突論’的‘文明論’解析”“十九世紀的‘文化’與‘文明’考辯”“從神韵看不同文化藝術的異與同”等議題做了報告。本次論壇共收錄“多樣文明之共和共享共生”專題論文十五篇,並計劃出版論文集,以作爲日後研究者的參考資料。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澳門大學副校長(學生事務)蘇基朗、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主任朱壽桐、《南國學術》總編輯田衛平,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河深圳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
澳門大學圖書館於10月28日在大學展館湖畔舉辦「澳門大學圖書館朗讀者活動揭幕暨澳門少年報有聲讀物發佈儀式」,為澳大圖書館朗讀者活動拉開序幕,也給《澳門少年報》注入了新的生機。
傾聽中國文化
作為朗讀者活動的提出者,澳門大學校董會成員禤永明表示:「當代人過於重視科技與商業,忽略了修辭的美麗。」而《澳門少年報》的聲音版可以使孩童聆聽中文,進而激發他們閱讀中文的興趣,達到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
禤永明還笑談他與孫子的「君子協定」:為培養孫子對中文的興趣,他開始學習中文朗讀,希望孫子聽他朗誦中國文化故事。作為協定條件,80歲高齡的他答應孫子努力減肥。
讓學生發現文字與韻律的美感
澳大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博士致辭時稱:「《澳門少年報》有聲讀物只是朗讀者活動的起點」。圖書館為組織朗讀者活動,將匯集朗讀有關資源,給朗讀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的平台。同時,將朗讀推廣與傳統文化推廣緊密結合,將朗讀與學術演講與表達聯繫起來,讓朗讀真正融入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詩詞與樂器碰出藝術火花
向各中小學代表贈送「《澳門少年報》有聲讀物後,隨後安排文藝表演,包括有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主任朱壽桐教授與葡文系主任姚京明教授朗誦原創詩文,英文系王嘉祺教授與博士研究生盛梅分別帶來了動人的歌曲演唱,在健康科學學院王山鳴教授的大提琴,傳訊部職員張愛華和盛惠怡的萊雅琴詩歌伴奏,碩士研究生林龍平的竹笛演奏為活動增添新意。在悠揚的歌聲中,朗讀者揭幕活動圓滿結束,眾嘉賓都希望未來澳大的校園中,能遇見更多的朗讀者,聽見更多的讀書聲。
《澳門少年報》簡介:
《澳門少年報》由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出版,該報旨在加強澳門少年兒童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在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https://cchc.fah.um.edu.mo/macaujuvenile/
為慶祝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誕辰275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孔子學院聯合中國孔子研究院、常熟市海外聯誼會、蘇州市海外聯誼會、澳門大學中小學生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基地、澳門大學蔡繼有書院和張崑崙書院共同舉辦的「中國歷史文化論壇暨孔誕藝文匯萃」於近日在澳大舉行。
活動開幕式合影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儒學文化高端論壇,眾多儒學名家名將薈聚一堂,就中國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展開了深入研討。開幕式上,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寄語論壇順利舉辦,著名劇作家王宇民代表參會嘉賓致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文化學者於丹就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應用發表特別演講。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廖名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馬相武、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系副主任王軍、海外暨港澳臺書法家協會主席吳任、倉頡文化研究會顧問胡錦明等學者發表主旨演講。
論壇嘉賓合影
蘇州市海外聯誼會主辦的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示了蘇繡、緙絲、戲服、核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增強了南粵文化與吳文化之間的交流。古老蘇州的獨特文化在今天依舊流光溢彩,詮釋著現代與傳統的和諧共生。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常熟市海外聯誼會主辦的常熟古琴藝術展體現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積澱。古琴是我國最古老、最純粹的本土樂器,從曲目到記譜方式、演奏技巧,都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至高境界。展覽增強了嘉賓對中國歷史文化特別是音樂文化的瞭解。
常熟古琴藝術展
此次論壇在中西結合、傳統與現代交匯的澳門舉辦,立足於三千年歷史尺度,讓我們再一次與傳統和先哲相遇,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思想及其在當代社會的發展新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與重建之路做出了有益探索。
“中國歷史文化論壇暨孔誕藝文匯萃”開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澳門回歸20周年,“中國歷史文化論壇暨孔誕藝文匯萃”今(19)日在澳門大學揭開序幕,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論壇和文藝展覽,讓大眾在澳大校園感受儒家文化的優良傳統,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來自海內外的知名學者和社會賢達聚首一堂,慶祝萬世師表孔子的誕辰,並探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復興與重建。
宋永華
澳大校長宋永華致辭時表示,孔子思想與澳門的關係源遠流長,這位思想巨擘在深刻影響世界文明數千年的同時,也在澳門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歷史印跡。他指活動旨在推動以“仁、義、禮、智、信”為校訓的澳大師生,站在東西方文明互鑒的歷史節點,從先哲的思想和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與養料,在文化互鑒中探求世界和平與繁榮發展的歷史啟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類共同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共建相容並包、美美與共、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程林
開幕式上,宋永華與一眾嘉賓向孔子畫像敬獻花籃,並行四拜禮。隨後,澳大孔子學院“文化形象大使禮儀團”身穿傳統祭服,配以祥和典雅的禮樂,展示莊重典雅的佾舞,向至聖先師表達崇敬,體現澳大學子對“仁、義、禮、知、信”校訓內涵的感悟。澳大其後向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美協名譽主席張志民及其後學毛洪偉、門生張勤之和董剛,以及蘇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金國強,頒發收藏證書,鳴謝雙方贈送的山水畫作“中華泰山”和非遺藝術作品“磚雕”。
大合照
儒學文化高端論壇
是次活動由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及孔子學院主辦,出席開幕式的嘉賓還有: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程林、蘇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金國強、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副處長岑嘉儀、濟寧市政協副主席陳希忠、常熟市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秦衛星、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陳虹、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長黃彪等。
1.UM FAH Channel
Eng:UM kicks off forum 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celebration of Confucius’ birthday
2.UM Channel
Eng:UM kicks off forum 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celebration of Confucius’ birthday
3.新華社
Website
Chi:系列文化展演汇萃人文澳大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表向嘉賓贈送紀念品
現場人士欣賞展品
嘉賓及活動負責人合照
(轉載澳門日報新聞)
由上海市黃浦海外聯誼會、滬澳青年交流促進會主辦的“美好上海 · 魅力黃浦”昨日揭幕,主辦單位透過九十多張相片,展示上海和黃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巨大變化,讓黃浦走進澳門、讓澳門感觸黃浦。展覽同時在上海和澳門佈展,形成雙城聯動,反映人們期盼熱愛和平、熱愛生活、互相關愛及建設美好家園。
開幕式昨日上午十時半假澳門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張深居,上海市黃浦海外聯誼會會長沈權、副會長戚顯蕙,滬澳青年交流促進會會長顏奕萍、理事長黃舒翔,澳門上海聯誼會會長高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表田衛平,以及多個友好團體出席。
推滬澳青年交流
顏奕萍表示,是次攝影展來澳舉辦,令青年一代更直觀了解上海黃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巨大變化,及改革開放至今的偉大成就。該會推動滬澳兩地青年經濟、文化、旅遊、科技文創等領域發展,希望今後能更進一步,加強與上海黃浦的聯繫,為推動兩地發展貢獻力量。
戚顯蕙表示,澳門和黃浦都是一座中西合璧、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國際化大都市,有諸多共通共融、互相借鑑之處。黃浦區正努力打造成為“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的核心引領區,期待澳門朋友通過此次攝影展,了解上海和黃浦城市發展,不斷深化兩地友誼、促進兩地發展,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
高喆期望透過是次展覽,未來兩地有更深入交流,推動在科研、文化、體育上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促進合作,互利共贏。是次展覽展期至本月三十日。
主辦單位:上海市黃浦海外聯誼會、港澳青年交流促進會
合辦單位: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大學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
其他鏈接:
1.澳門日報新聞
Chi: 上海黃浦攝影展細訴滬發展
2.網上平台-東方網
Chi: “美好上海 魅力黃浦”主題攝影展舉行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科學與藝術人文論壇”,邀請了內地和香港的院士與澳門人文學資深教授,暢談科學與藝術人文的緊密關係與發展前景,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以及尋求真、善、美的統一。
澳大副校長(研究)葛偉致辭時表示,科學思維與藝術人文思維的相互促進,是一種不爭的事實。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院士亦參與論壇,並對澳大在科學與人文結合方面的規劃和成就予以高度評價。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時任校長何繼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王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等發表講話,他們認為人類文明最重要是追求三大價值:即真、善、美的統一,而大學的主要任務是為了人類的文明而服務,追求真善美應該是每一間大學長遠的目標,以引導時代精神的社會功能。
澳大圖書館館長吳建中、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主任朱壽桐、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徐杰、藝術設計中心主任梁藍波等眾多學者亦出席論壇。
1.UM Channel
Eng:Academicians attend forum on science, arts, and humanities at UM
2.GCS (News Bureau)
Website
3.Governmental Portal
Website
4.華僑報
Website
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和民聯智庫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暨紀念中國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論壇"在澳大舉行,吸引海外、內地及澳門80多名作家和專家學者參與,共同探討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思想,以及中國歷史文化的當代開發與繼承、革新。澳大校長宋永華表示,澳大努力把中國文化論壇建設成為一個永久性的、恒常性的學術論壇,打造成中國文化領域的博大精深的澳門論壇。
論壇上,眾多作家和專家學者紛紛發言。著名作家、中國文化論壇發起人盧新華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文化(澳門)論壇”設在五四期間,表明民主科學思想是建設新文化的必要;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兼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蔣述卓指,五四新文化對於杜甫和屈原有繼承關係,這樣的文字要有痛感;海外華文作家劉荒田認為,此次論壇能夠讓大家在中國文學語境下有限度的進行自由闡釋;北大教授高遠東表示,五四啟蒙思想是權威主義的啟蒙方式,是激進主義的形態。最後,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全球研究專案主任郝雨凡作閉幕主持及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主任朱壽桐作學術總結,指出優良的中國歷史文化是校正更加嚴重的國民性問題,中國文化論壇應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當代開發與繼承、革新方面作出深入的思考。
出席論壇的嘉賓還有: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煒、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全國政協委員劉雅煌、湖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方方、著名作家王亞平、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澳大校長辦公室主任汪淇等。
1.UM Channel
Eng:UM holds second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2.GCS (News Bureau)
Website
3.Governmental Portal
Website
為了更深入的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經驗和構成,加強大眾的國家文化自信,澳門大學舉辦「第一屆澳門大學文史論壇」。多名澳大講者基於傳統文化和新文化之間的正面互動,以及中西方文化在學術層面的關係分享其重要的研究結果,回顧歷史,聚焦現在,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