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澳門院校研討德育教材

內地澳門院校研討德育教材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与清華大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內地與澳門大中小學校德育教材建設”研討會,于2020年12月18日在本澳舉行。內地與澳門的與會學者及教師就本土德育教材使用現況,如教材的選擇、要求,教案的準備及教法的使用等多方討論及交流。

澳門與會代表指出,澳門回歸前多爲使用香港或台灣的教材,但回歸後特區政府致力課程、教材本地化。另有與會學者稱,可將現實與虛擬相結合,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幷可以與本澳非牟利團體合作,多辦不同的活動,從側面讓學生更深入融進學校所學到的知識。還可以把中國歷史文化做成圖本,翻譯成葡文版本,于葡語系國家作宣傳。

清華大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吳潜濤教授表示,學校育人,德育爲先,澳門年輕老師應繼續在“知”與“行”之間作出結合教學;高等院校有責任加强良好的愛國愛澳品德教育,把大、中、小學的品德與公民課程銜接起來,形成螺旋上升的體系。他希望將來能加强與澳門教師在不同領域中交流,共同建設好學習教材,提升澳門青少年的奮鬥精神。

清華大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吳潜濤、副主任吳俊,澳大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澳大學生資源處長張學森、高教局代副局長陳旭偉、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校長林發欽、澳門啓元出版社董事長胡達忠、濠江中學校長尤端陽以及澳門坊衆學校副校長陳家良等出席了本次會議。

與教育暨青年局合辦“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中文及葡文教育學科領域”之培訓課程

教育暨青年局2020年11月至12月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及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合辦“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中文及葡文教育學科領域” 之培訓課程。招收學員的對象為澳門在職中小學教師。

澳門大學教授以及澳門著名專家學者擔任課程導師。所開設課程包括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邵朝陽的“普通話語感培養的方法與技巧”,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休教授鄧景濱的“對聯的欣賞和創作”,中葡雙語培訓中心副主任Jose Fernando Lino Pascoal 教授的“Definicao e fixacao de padroes e de instrumentos nnormativos na educacao em linguas”, 中葡雙語培訓中心主任區少卿教授的“PLE:O cultural na expressao linguistica e a lingua na expressao cultural” ,共計4門課11小時,每節課約30位澳門在職中小學教師參與,總參與人次超过120人。教師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課程,他們了解更多中文以及葡文的教育技巧,對於今後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

邵朝陽教授 “普通話語感培養的方法與技巧”

鄧景濱教授 “對聯的欣賞和創作”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非常時代的非常研究系列學術展示

為了系統展示澳門大學人文研究者對疫情、災情、戰情下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文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學術背景思考和言說中國時艱文化的悠久性、深刻性、系統性和普遍性,2020年12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邀請全校人文學科的資深教授就“中國文化的時艱關懷與憂患意識”主題發表自己的學術觀察和研究成果。

講座以線上Zoom的形式舉行。其中,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楊兆貴教授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時艱意識與憂患意識”,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龔陽教授的“時雖艱危,生生不息:澳門大學生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價值和意義的看法”,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鄧駿捷教授的“災難面前的文化擔當”,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陳新教授的“防疫抗疫,無問西東—調節免疫反應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王笛教授的“公共領域與當代中國的城市管理:疫情期間的歷史思考”等線上講座很受歡迎,同學們積極參與線上講座,反響熱烈。數百名學生參與線上講座,學生們表示,該系列講座使他們對疫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對於深入了解中國時艱文化有重要意義。

 

澳門海星中學65週年校慶園遊會得到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及孔子學院的大力支持

澳門海星中學65週年校慶園遊會得到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及孔子學院的大力支持

為慶祝65週年校慶,澳門海星中學於12月6日舉行「海星中學65週年校慶園遊會」。其中,「古裝拍照活動」得到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及孔子學院的大力支持。

活動期間,海星中學的學生紛紛穿上孔子學院借出的古裝,體驗古人的衣著品味,朗誦高雅的詩詞歌賦,突破時空的約束,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古典美。

該活動受到海星中學師生、家長的一致好評。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將繼續保持與澳門中小學的合作,努力加强向澳門青少年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澳門海星中學古裝學生合照
一位古裝女學生在邀請大家參與拍照活動
兩位古裝男學生在讀漢代辭賦

與教育暨青年局合辦 “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社會與人文領域”之培訓課程

教育暨青年局2020年11月至12月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及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合辦“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社會與人文領域”之培訓課程。招收學員的對象為澳門在職中小學教師。

澳門大學教授以及澳門著名專家學者擔任課程導師。所開設課程包括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譚美玲的“澳門的土生文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彭海鈴的“環看東西——大航海時代與澳門飲食文化”,中國語言文學系榮休教授鄧景濱的“蓮峰浩氣傳佳話”、“媽閣石刻詩:澳門近代史的縮影”,歷史系助理教授Mario Cams的“歷史和物質文化:以[事物]作為鏡頭進入過去”,歷史系助理教授Joshua Ehrlich的“全球化的歷史”等,共計7門課14小時,每節課約30位澳門在職中小學教師參與,總參與人次超过200人。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很多社會文化,還提高的教師們的歷史知識水平,受到教師們的廣泛歡迎。

譚美玲教授“澳門的土生文學”

彭海鈴教授 “環看東西—大航海時代與澳門飲食文化”

鄧景濱教授 “蓮峰浩氣傳佳話”

鄧景濱教授 “媽閣石刻詩:澳門近代史的縮影”

澳門新華學校加入澳大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

澳門新華學校加入澳大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

澳門新華學校加入澳大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授牌儀式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和澳門新華學校日前(2020年11月27日)簽署了《共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協議》合作協議。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新華學校校長何宇等出席簽署儀式。

朱壽桐主任致辭

恰逢新華學校二十三周年校慶,授牌儀式於校慶慶典上舉行。新華學校校長何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主任先後致辭。朱壽桐主任祝賀新華學校成立二十三周年,並表達了大學與中小學共建中華文化、推廣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加深本澳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瞭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願景。隨後,徐傑院長為新華學校成為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基地授牌,雙方互贈禮物物。

授牌儀式合影

新華學校是繼培正中學、海星中學、浸信中學等第八個簽約成為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基地的學校。根據協議,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將邀集全球著名學者到基地學校舉辦“名師名校講座”,講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舉辦“中華文化日”讓同學參與其中,推廣基地透過不同的考察活動與體驗活動,使基地成員學校的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傳統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指導老師及推廣大使江西紅色文化考察團等,亦創辦面向澳門青少年的歷史文化刊物《澳門少年報》,使學生瞭解國家歷史和發展現狀,逐漸深入認同澳門與國家的文化紐帶。

其他链接:

澳門日報:新華加入中國文化推廣基地

澳大發佈《中國新文化百年史叢書》 填補中國現代文化史空白

澳大發佈《中國新文化百年史叢書》 填補中國現代文化史空白

澳門大學圖書館於11月23日舉行博雅新書發佈,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主持編撰的《中國新文化百年史叢書》(共14卷)正式向澳門乃至全球發行。

著名歷史學家、澳大副校長、澳大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蘇基朗致辭時表示,中國古代文化史著述繁多,但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較少有系統有規模的著述,所以中國現代文化史的總體研究相當缺乏,因此,專家們認為這部《中國新文化百年史叢書》是填補學術界空白之作。

澳大人文學院代院長徐杰教授盛讚朱壽桐領導的研究團隊集十多年艱苦卓越的努力,結成今天的學術碩果,成為澳大乃至澳門的重要代表性成果。澳大圖書館館長吳建中稱朱壽桐在中國文化研究領域有諸多貢獻和創新,並感謝朱壽桐向圖書館貢獻出自己的著作和書法作品。

發佈會上,朱壽桐介紹,這套書同時得到國家新聞出版署重點出版項目、國家重點出版基金項目列項,從一定意義上說明它在學術選題方面的意義和價值。他還就如何通過學術手段處理非學術型因素難題的經驗發表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孫建榮,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廳長呂志鵬,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澳門各大學圖書館代表,多名澳門大學圖書館、人文學院師生等亦出席了發佈會。

《中國新文化百年史叢書》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拜訪澳門中華教育會

中心主任朱壽桐、副主任鄭寧人及本中心同人於11月20日拜訪澳門中華教育會,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近期開展的各項工作進行匯報,同時也就將來澳門中華教育會與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共同開展其他活動的合作機會進行了深入探討。

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長鄭洪光,副理事長岑耀昌及副秘書長楊珮欣等對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一行人的到訪表示熱烈的歡迎。隨後,兩位教授就近期開展的工作做相關報告,旨在為澳門中小學的基層教育工作提供有意義的建議及服務,增強澳門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及身份認同感。

朱教授及鄭教授表示,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會教育基地,它們當今的任務及目標與澳門中華教育會一直以來作出的努力高度吻合。因此,非常希望澳門中華教育會可以加大對相關活動的支持力度,展開與澳門大學的深度合作。

澳門中華教育會感谢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成立以來,為傳承中華文化,普及歷史知識所做出的大量工作。他們表示,如果可以聯合起來開展此類活動,將會更高效,活動影響力也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去年習近平主席訪澳提到澳門青少年應愛國愛澳,對中澳的文化以及歷史淵源有更深刻的了解,使他們更好的理解壹國兩制的重要意義。中華教育會非常願意與中心合作搭建中華文化推廣平台,更好地發揮雙方作用,並同時維護好與各中小學關系,建立文化普及推廣試點。今年恰逢澳門中華教育會成立100周年,一個世紀的風霜雨雪帶來豐厚的積澱及更為堅定的信念,也正是百年澳門中華文化教育的最好體現。

關於如何由點及面地向本澳青少年展示中國古代傳統的詩詞吟唱之美,雙方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楊珮欣女士創造性的提議,將各中小學對吟唱感興趣的師生集結成隊加以訓練,在本澳現有的古詩詞朗誦等比賽的頒獎典禮上展示,並慢慢將朗誦和吟唱加以融合,達到預期的普及效果。這個思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表示將開展前期調研以支持相關工作。會議在全體人員合影後圓滿結束。

(澳門中華教育會向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贈送紀念品)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向澳門中華教育會贈送紀念品)

中華戲曲名家走進澳大

“中華戲曲名家進校園講座交流活動”於澳門大學舉行,多位戲曲名家帶來不同劇種的演講,並即場表演經典唱段。主辦單位希望以中國戲曲作為連接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的情感紐帶,發揮好澳門在國內和國際的優勢。

是次活動由中國戲劇家協會、粵港澳大灣區中華戲曲協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勵志青年會、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大學學生會中國戲曲協會、澳門大學孔子學院協辦。此外,來自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河南豫劇院、上海昆劇團、廣州粵劇院的名師出席了活動。

澳大副校長蘇基朗致辭時表示,中華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希望是次活動能夠推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在澳大的傳播,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可貴的戲曲文化。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表示,戲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而每位藝術家對各劇種師承的介紹更體現了中華文化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

講座上,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趙秀君為大家講解了京劇文化;梅花獎獲得者、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谷好好、張頲和趙文英為大家展示了昆曲的魅力;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歐凱明和優秀青年演員李嘉宜為大家呈現了粵劇之美;中國劇協副主席、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梅花獎獲得者、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汪荃珍和優秀青年演員王獻光,向大家展現了豫劇的特色。講座內容十分豐富,精彩紛呈,觀眾均表示收穫頗多,此次學習交流的機會非常珍貴。

精彩表演

合影

新聞來源:人文學院

媒體聯繫: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林祖兒 電話:(853) 88228022

電郵:prs.media@um.edu.mo

澳大獲著名詩人傅天虹贈書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該校圖書館聯合舉辦“詩歌與人生——傅天虹漢語新詩藏館”捐贈儀式暨博雅講座”。著名詩人、作家、收藏家、出版家傅天虹教授將其收藏的重要書籍和文件檔案捐贈予澳大,藉此支持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工作,並在大學圖書館建立漢語新詩館藏,方便師生及文學研究者使用。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致辭時表示,傅天虹是一位詩人和學術活動家,他獨特的經歷使他成為打通內地和港澳台文化界交流的第一人。如今,傅天虹將融入自己心血、人生記憶與時代記憶的珍貴藏書捐贈給澳大圖書館和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作為公共文化資源共用,是一件造福大眾的事業。

傅天虹致辭時表示,自己的生命與詩歌緊緊聯繫在一起,因之“流浪”,也因之收穫人生的師長與摯友,並走上相關的文化事業道路,最終選擇澳門作為藏書的落腳點,希望“借得澳門一方寶地,典藏天下漢語新詩”。

儀式上,澳大校長宋永華代表校方接受捐贈並頒贈感謝狀,感謝傅天虹惠學子之心與豐富澳大館藏之義舉。此外,澳大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向傅天虹致送感謝函,再次感謝他慷慨捐贈藏書和檔案。

出席活動的嘉賓還有澳大副校長馬許願和蘇基朗、人文學院代院長徐杰、學生事務長彭執中、校友及發展辦公室主任林鈺儀、副館長王國強、助理館長梁德海、澳門焦點報社長范益民和傅天虹夫人路羽。

 

宋永華(右一)和傅天虹(右二)

傅天虹 (右一)和朱壽桐(右二)

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