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學院一行參訪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2025年7月6日下午,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共120人蒞臨澳門大學進行學術參訪。在澳門國育科技有限公司與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師生們先後參觀了校內多處標誌性場所,包括承載了澳大的校訓精神和「大博」「大雅」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博雅之壁」、典藏豐富的澳門大學圖書館,以及展示校史與發展成果的大學展館。

         最後,師生們參訪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並聆聽了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主講的專題講座「擁抱人機共事的嶄新時代」。徐教授從人文視角剖析人工智慧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引發師生們對未來教育與科技融合的熱烈討論。

        此次參訪不僅促進了粵澳兩地高校的學術互動,更為雙方在人文科技領域的合作開拓了新視野。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觀「博雅之壁」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觀圖書館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聆聽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講座

廣東科技學院師生參訪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今年六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一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6月3日至13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與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率團隊接續走訪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中文部) 、鮑思高粵華小學(中文部)、粵華中學、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嘉諾撒聖心中學、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教業中學、聖善學校、婦聯學校及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等十一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為契機,發起「紅色文化考察」活動,創新提出多校聯辦模式,旨在促進校際互動與資源融通。活動得到了十一所中小學積極響應,各校均表示將主動參與中華文化傳承工作,以校園為陣地築牢青少年愛國根基。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心規劃構建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承諾提供豐富教育素材與師資支持,並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及案例分享工作坊,助力提升基層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計劃持續推出主題文化講座,邀請各校學生共同參與。與會代表認為,此類活動可通過歷史熱點議題激發學生思辨能力,該構想不僅獲十所學校認可,還將獲得各校聯合策劃支持,形成「多方參與、共創共研」的良好生態。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深度聯動。十一校代表達成共識: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將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基礎。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範本。

 

京港澳三校交流營在澳大舉行 以學術為橋共探文明互鑒

“2025年第三屆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三校學術交流營”在澳大舉行。一連五日的活動以“中國與世界:社會、歷史、文化”為主題,匯聚123名三校師生,通過深度的學術研討與切身的文化實踐,共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傳播路徑。

在6月25日的開營儀式上,澳大校長宋永華提出活動的三項使命:學術上促進三校協作與古今文明互鑒;教育上通過新增碩博論壇服務高層次學子;文化上引導青年紮根國家發展,借鑒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經驗,探索傳統創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鼓勵師生嚴謹務實、開放交流,結合研討與澳門考察,共譜合作新篇。

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顧濤期待活動推動東亞文化交流與共建京港澳“學術共同體”,並介紹了其書院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育人體系,致力培養人文素養與全球視野人才。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平希望師生珍視“學術之橋”,在澳門深入交流中國歷史文化傳承創新,並指該校已將中國歷史與文化設立為必修課並成立研究中心。出席開營儀式的嘉賓還包括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澳大人文學院院長徐杰、助理院長李麗青等。

是次活動交流形式豐富多元。專家講座方面,澳大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以“從十字門到崑崙山——澳門的‘ 小’與‘ 大’ ”為題分享,並由歷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陽擔任講評;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則通過中國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演示,帶領師生領略古今水墨藝術風采。在學術研討環節,三校師生於澳大舉辦了四場分組研討會,聚焦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共報告逾120篇研究成果。此外,師生亦實地考察了大三巴牌坊、鄭觀應故居等澳門歷史地標。

閉幕式上,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提到,活動首次設立的博士生論壇成果顯著,30餘篇跨學科報告有效鍛煉了青年學者能力,成功踐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精神。他又指,活動將澳門獨特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教學現場,為理解“中國與世界”互動提供了獨特視角,同時鞏固了三校合作機制,為國家培育國際視野人文社科人才提供堅實平台。

活動由澳大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承辦,從主題講座到分組研討的學術交鋒,從葡韻建築考察到返程途中的思考沉澱,其核心價值在於為三校“堅守學術初心”的長期協作積累寶貴的、可複製的實踐經驗,是京港澳三地頂尖高校深化人文社科交流、共同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成功實踐。

今年五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走訪十校 共築中國歷史文化新平台

2025年5月19日至29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及副主任鄭寧人博士分別率團接續走訪庇道中學、聖德蘭學校、聖保祿學校、聖羅撒女子中學、聖公會蔡高中學、濠江中學、勞校中學、培華中學、新華學校及浸信中學等十所學校,圍繞中華文化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及教學資源共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注入新動能。

一、多元合作亮點聚焦

中心邀請各所中學參與 “紅色文化考察” 活動,結合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契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並提出多校聯辦考察方式,促進校際互動交流。 十所學校都積極回應。中小學校作為愛國教育的搖籃,均表示未來將積極配合中心工作,參加中心組織的中華文化傳承工作。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提出建立歷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並承諾提供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和教學案例分享工作坊。

 

三、跨校聯動創新

中心還將繼續發起文化講座,並邀請各校學生參加,代表們認為這一活動能以歷史熱點激發學生思辨能力,獲十所學校認可並提供策劃支持。

 

四、展望未來協同發展

此次系列走訪旨在構建「一校一特色」的文化教育網絡,未來將以「資源下沉、雙向賦能」為核心理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的深度聯動。十校代表一致認同,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活動共辦,可有效凝聚澳門文化教育合力,為培育具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合作框架的拓展,標誌着澳門中華文化教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鮮活範本。

 

 

 

“湘約紅色·築夢同行”——湖南紅色文化之旅

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及青年工作部的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下,2025年5月23日至27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的“湘約紅色·築夢同行”湖南紅色文化之旅活動順利開展。本次活動參與者包括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師生、澳門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大使、澳門大學本碩博學生。活動旨在傳承紅色基因,築牢青春信仰根基,讓澳門師生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增強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

活動首日,師生們抵達湖南大學。湖南大學坐落在嶽麓山下、湘江之濱,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校”美譽。這裏不僅是學術殿堂,更是近代革命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黨的早期活動據點,毛澤東等革命先驅曾在此播撒火種,校園內蘊含著深厚的紅色印記。當天,師生們隨即移步至與之毗鄰的嶽麓山,探訪山腰的紅色地標——愛晚亭。這座名亭是毛澤東青年時代與同仁縱論國事、探求救國真理的“紅色課堂”。自愛晚亭而下,師生們步入千年學府之源——嶽麓書院。這座“天下四大書院”之首,不僅鐫刻著湖湘文脈的輝煌,更見證了青年毛澤東寓居半學齋、尋求救國道路的崢嶸歲月。

5月24日,師生們懷著崇敬之心奔赴湖南烈士紀念塔。這座豐碑銘刻著近百年三湘英烈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浴血犧牲的不朽功勳。師生們整裝肅立,向塔碑敬獻花籃並三鞠躬,以最崇高的儀式告慰忠魂,築牢信仰之基。午後,團隊轉赴煙火升騰的湖南米粉街。這條飄香的美食長廊,牆繪間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等紅色標語,師生們在人間煙火中感悟革命精神融入市井生活的湖湘傳承。繼而步入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在青磚院落中,系統觀摩長沙黨史的壯闊畫卷。從毛澤東創建中共湘區委員會到現代化新長沙的崛起,一件件文物見證星火燎原的崢嶸征程。當日終站奔赴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塑如遙望湘江北去,激蕩新時代青年接續奮鬥的豪情。

5月25日,師生們啟程奔赴革命聖地——韶山。在毛澤東故居追溯偉人的成長,在毛澤東紀念館中縱覽開天闢地的革命史詩。暮色中,師生們在銅像廣場上莊嚴肅穆,向毛澤東銅像敬獻花籃、深深三鞠躬。當夜,師生們圍繞三日見學展開討論,誓言將紅色基因轉化為“強國有我”的實幹擔當。

5月26日,師生們探訪寧鄉炭河古城。穿越三千年前的西周王都,青銅器皿與編鐘古樂再現中華文明源流;午後沉浸觀看《炭河千古情》史詩演出,周武王伐紂的壯闊篇章與寧鄉青銅傳奇交相輝映。隨後,師生們漫步黃興路步行街。在長沙百年商業中軸仰望黃興銅像,近代革命策源地的星火與當下都市繁華在此碰撞。

行程尾聲,師生們登上杜甫江閣。面對杜甫憂國憂民的碑刻,大家遙想毛澤東當年中流擊水的抱負。憑欄遠眺橘子洲頭,偉人雕塑與波光閃耀的江面構成壯闊畫面,革命精神與人文情懷在這裏融合。

至此,歷時五天的湖南紅色文化之旅圓滿收官。澳門大學師生們踏訪革命聖地、對話歷史豐碑、浸潤湖湘文脈。本次活動以傳承歷史文化、賡續民族精神為目的,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文化,尤其是湖南紅色文化的認同。

第三届「蘇港澳」古代文學與文化論壇 「文能宗經:中國文學的經學化和經典化」圓滿召開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第三届「蘇港澳」古代文學與文化論壇在澳門大學成功舉辦。此次論壇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和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江蘇省古代文學學會、南京大學文學院、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協辦,匯集來自江蘇、香港、澳門等多個高校和學術機構的專家教授和青年學者齊聚濠江,圍繞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的經典命題展開深度對話。

蘇港澳文學論壇由三地學者聯合發起,始終秉持以文會友與和而不同的學術旨趣,是古代文學領域重要的學術平臺。首届論壇在香港探討「文致太平:漢與唐宋的制度與文學」,第二届論壇于南京思辨「文章奧府: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與歷史」,本届論壇來澳門聚焦「文能宗經:中國文學的經學化和經典化」,學術合作持續深化。

開幕儀式中,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代表東道主致辭歡迎與會嘉賓的到來,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張健教授寄語青年学者繼承文學經典的人文关怀,推动中国学术未来,江蘇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許結教授賀詩一首,期冀會議開創交融傳統創新、匯聚學術智慧、賡續文脈傳承的學術新氣象。

本届論壇設置五場大會發言及兩場分組討論,每場發言均有評議人參與討論。首日議程中,第一場主題發言詮釋古典文本的多元面相,四位學者分別探討《論語》人物評論、漢代曆法新解、史漢異文對比、佛經翻譯對絕句的影響等問題。第二場主題發言圍繞文學與社會文化的歷史對話,六位學者從山水記銘或使事用典,到詩學譜系和文體理論,探討文學創作在秩序建構、經典詮釋與文體演進中的多重效果。

下午第三場主題發言,聚焦社會變遷與文學理論的碰撞,六位學者通過明代詩史建構和「談藝」風潮、士商交往及評本編撰傳播,還有與詞人相關的「名人效應」經典化生產和「詞畫合璧」再生產案例,揭示社會機制對文學經典化與理論創新的深層關聯。第四場主題發言,關注文本的義理、文學、歷史的維度重構,四位學者分別探討《牡丹亭》的理學內蘊、抗戰集句詞的經典化歷程、《紅樓夢》索隱的政治隱喻,以及舊派小說的百年流變,呈現跨時代語境下的新解讀。

首日議程最後,由澳門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分組報告研究論文。第一組聚焦歷史文本的立體解讀,從漢賦徵引、賦論源流到劉宋巡狩禮制,結合唐代女性形象書寫與清人史評實踐,展現文學與制度、思想史的多維互動。第二組聚焦跨界流動的文學圖景,從明清移民貴州的文學書寫、域外行旅詩文、戲曲的文化記憶到小説的感官書寫,透過地緣游移、文化記憶與感官敘事,揭示文學創作在時空流轉中豐富的文化維度與文本生產機制。

在次日議程中,大會第五場彰顯傳統與創新的方法論突破,六位學者從《周易》義理、詩學譜系批評到「賦史」問題討論,通過歷史敘事演進、碑誌版本考辨及大語言模型詩學實驗,展現經典詮釋與數字人文的跨域張力。

經過深入討論和思想交流,論壇圓滿結束。閉幕式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王思豪教授主持,許結教授填詞一闋慨嘆英才匯聚濠江勝境、激蕩思想、留存雅韻,期許學術傳承與未來共譜新章,張健教授呼應開幕寄語,再次鼓勵青年學者,思考普遍的學術原理,肩負起中國學術的未來。期待未來的蘇港澳古代文學與文化論壇携手向前,同心並力開創古典文學研究的新篇章。

茶香墨韻相輝映——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於鄭家大屋舉辦“濠江墨韻”澳門寫生作品展慶國際茶日

為響應5月21日“國際茶日”及推動本地文化傳承,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在鄭家大屋舉辦國際茶文化嘉年華,以“非遺澳門”為主題,以茶為媒,傳承和傳播茶文化。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參與並舉辦的“濠江墨韻——澳門寫生作品展”也在此展出,展覽作為“茶文化嘉年華”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將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澳門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相結合,為市民及遊客呈現一場跨界的文化盛宴。

“濠江墨韻”寫生作品展,匯聚了以澳門歷史街區、自然風貌為靈感的水墨、水彩及速寫作品。其中一位參展作者表示:“這場融合茶文化、藝術研討與非遺傳承的文化盛宴,通過丹青妙筆展現澳門獨特的城市風貌與人文風情,為觀眾呈現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現場觀衆表示:“茶文化是中華傳統的重要載體,而鄭家大屋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徵,正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絕佳場所。”

開幕式現場還舉辦了葡萄牙土風舞、粵劇與功夫茶演出、“書畫·茶酒”工作坊體驗、茶會等。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長期致力於推動中國歷史文化,此次與國際茶日活動聯動,不僅為傳統茶文化注入藝術新意,更透過鄭家大屋的歷史場域,加深民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展示澳門多元文化薈萃的魅力。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到訪海星中學

澳門海星中學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首批成員單位,長期以來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保持著緊密且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為進一步鞏固合作紐帶,拓展未來合作空間,2025 年 5 月 8 日(週四)下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先生攜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小姐、行政主任王經猛先生及行政助理唐可琪小姐一行,到訪海星中學,雙方圍繞文化活動策劃、教師素養提升、學生實踐教育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交流期間,海星中學黃彪校長提出與中心聯合策劃 “中華文化日”,計畫融入更多中國國粹文化元素,深化青少年傳統文化認知,但面臨經費與場地難題,盼雙方整合資源推進。黃校長同時強調教師素養提升的重要性,提議開展一線教師專項培訓,期望中心提供歷史文化課程以增強教學實力。此外,鄭寧人邀請海星中學參與 “紅色文化考察” 活動,結合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契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並提出多校聯辦考察方式,促進校際互動交流。

此次交流活動為海星中學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合作注入了全新活力。雙方一致表示,未來將聚焦文化傳承與教育實踐兩大核心領域,持續深化在青少年文化培育工作上的合作,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澳門青少年文化素養貢獻力量。

 

第四届中國文化推廣大使成立典禮暨頒發委任狀儀式隆重舉行

2025年4月16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于澳門大學崇文樓(E34)隆重舉辦第四届中國文化推廣大使成立典禮暨頒發委任狀儀式。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張彥主任在致辭中回顧項目設立初衷,强調“大使”二字承載的意涵:不同於“使者”的傳聲筒角色,“大使”更需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爲主動創新與傳播文化的踐行者。期待通過這一平台,深化澳門青少年對國家歷史與本土文化的認知,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文明與澳門文化的獨特魅力。主任還特別指出,過去三届大使已走進多所澳門大、中、小院校,舉辦逾百場交流活動,這份文化星火正以燎原之勢照亮濠江。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鄭寧人副主任發表致辭。他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中心未來的發展規劃,表示中心將持續策劃並舉辦更多兼具趣味性與特色的文化活動,並誠摯邀請各位大使積極參與,共同為澳門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隨後,張彥主任、鄭寧人副主任、楊兆貴教授與魏楚雄教授共同爲中國文化推廣大使頒發委任狀。並感謝了大使們在過去一年中的努力與支持,持續參與中心一系列的文化展覽、論壇、研討會和講座等活動,有效促進了澳門社會內的文化交流,為推動澳門大學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典禮結束後,與會嘉賓與新舊兩届大使移步至文化雅集區,在茶叙交流中分享實踐心得。

第四届中國文化推廣大使團隊的成立,標志著澳門大學文化傳承工作進入新階段。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新一届大使將繼續秉持”根植傳統、擁抱創新”的理念,以澳門爲窗口,通過學術研討、校際交流、灣區合作等多種形式,向世界講述古今交匯的中國故事。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碩士課程 「中國歷史中的澳門」系列文化考察活動圓滿舉行

為深化學生對澳門歷史文化的認識,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碩士課程「中國歷史中的澳門」分別於2025年2月16日及2025年4月13日組織兩場文化考察活動,由課程導師楊開荊教授領隊,帶領學生走訪澳門文化古蹟、宗教場所及特色片區,通過實地學習與專家講解,感悟澳門深厚的歷史底蘊與中華文化的兼容並蓄。

2025年2月16日,師生一行展開首場考察。行程從澳門媽閣廟啟程,學生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中聆聽楊教授講解媽祖文化的自然和諧之道;隨後,澳門海事博物館導賞員黃先生闡述了中葡兩國在澳門的海事歷史。途經港務局大樓與阿婆井前地後,考察團抵達鄭家大屋。

下午,師生參訪佛教寺院功德林,一覽珍貴古籍檔案;在聖若瑟聖堂,劉神父帶領學生參觀藏珍館的宗教典籍與禮儀文物,並講解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歷程。接着,學生與耶穌會院長傅南度神父等座談交流。

隨後,參觀了市政署大樓,了解澳門早期自治的歷史,以及議事亭藏書樓,探索澳門珍貴文獻。行程尾站,同學到了主教公署,與歷史檔案及文物處主教交流,同時深入了解教區檔案手稿史料。

 

2025年4月13日,課程展開第二場考察。首站抵達林則徐紀念館,學生在館長與楊教授的雙重講解中,重溫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歷史事蹟;隨後走訪蓮峰廟、觀音古廟、觀音堂,透過碑刻銘文與建築細節,剖析澳門多元民間信仰的文化特色。學生更在普濟禪院品嚐素齋。

下午,銀河娛樂集團代表向師生介紹企業推動文化永續的策略,並安排參觀「銀河藝萃」藝術展。最後,師生深入荔枝碗船廠片區,了解澳門傳統造船技藝的歷史與當代保育意義。

兩次考察活動突破課堂界限,為推動歷史文化教育與愛國精神培養提供了實踐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