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圖書館朗讀者活動揭幕暨澳門少年報有聲讀物發佈儀式

澳門大學圖書館於10月28日在大學展館湖畔舉辦「澳門大學圖書館朗讀者活動揭幕暨澳門少年報有聲讀物發佈儀式」,為澳大圖書館朗讀者活動拉開序幕,也給《澳門少年報》注入了新的生機。

傾聽中國文化

作為朗讀者活動的提出者,澳門大學校董會成員禤永明表示:「當代人過於重視科技與商業,忽略了修辭的美麗。」而《澳門少年報》的聲音版可以使孩童聆聽中文,進而激發他們閱讀中文的興趣,達到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

禤永明還笑談他與孫子的「君子協定」:為培養孫子對中文的興趣,他開始學習中文朗讀,希望孫子聽他朗誦中國文化故事。作為協定條件,80歲高齡的他答應孫子努力減肥。

 

讓學生發現文字與韻律的美感

澳大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博士致辭時稱:「《澳門少年報》有聲讀物只是朗讀者活動的起點」。圖書館為組織朗讀者活動,將匯集朗讀有關資源,給朗讀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的平台。同時,將朗讀推廣與傳統文化推廣緊密結合,將朗讀與學術演講與表達聯繫起來,讓朗讀真正融入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詩詞與樂器碰出藝術火花

向各中小學代表贈送「《澳門少年報》有聲讀物後,隨後安排文藝表演,包括有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主任朱壽桐教授與葡文系主任姚京明教授朗誦原創詩文,英文系王嘉祺教授與博士研究生盛梅分別帶來了動人的歌曲演唱,在健康科學學院王山鳴教授的大提琴,傳訊部職員張愛華和盛惠怡的萊雅琴詩歌伴奏,碩士研究生林龍平的竹笛演奏為活動增添新意。在悠揚的歌聲中,朗讀者揭幕活動圓滿結束,眾嘉賓都希望未來澳大的校園中,能遇見更多的朗讀者,聽見更多的讀書聲。

 

 

澳門少年報》簡介

《澳門少年報》由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出版,該報旨在加強澳門少年兒童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在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https://cchc.fah.um.edu.mo/macaujuvenile/

 

 

利瑪竇中學加入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

為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澳門青年的文化自信 ,培養其愛國愛澳情懷,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攜手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利瑪竇中學於2019年2月25日在利瑪竇中學簽署了《共建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協議》合作協議。出席協議簽署儀式的有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代主任朱壽桐教授、利瑪竇中學校長張慧玲、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秘書長林翠倩等。
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於2018年1月設立,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四間本地中學組成,利瑪竇中學成為該基地第五所成員學校。
根據協議,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將邀集全球著名學者到推廣基地舉辦“名師名校講座”,講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舉辦“中國文化日”讓同學參與其中,以及“文化交流考察”等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推廣活動,向就讀于推廣基地的學生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以優化澳門的文化風景,吸引蓮花之地的青少年親近中國傳統文化,在身體力行中自覺弘揚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推動中華文明在澳門的傳播和發揚。

「文學批評與人生── 第四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閉幕禮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 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指導老師及推廣大使 江西紅色文化考察團

漢字之美|著名學者于丹教授來澳開展講座

12月13日,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中國歷史文化大講壇系列”邀請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來到澳門大學,為澳大師生開展題為“漢字之美進澳大”的主題講座。講座吸引了逾百位師生參加,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
講座開始之前,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朱壽桐教授代表中心向于丹教授贈送《中國新文化百年通史》及親筆書法作品,于教授亦回贈書籍以示感謝。
于教授從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血脈基因展開演講,引出對個人文化根性的追問。首先從作為“跨文化之橋”的澳門講起,澳門文化古今同在,中西共存,不同而和,和而不同,她肯定澳門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欣賞澳門人對文化的尊崇和習俗的綿延。而溝通中西必然以文字為基,語言為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的先決條件。于教授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以精妙的語言,生動的講述,向在場聽眾分享了漢字之美。古人賦予文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在當代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講座現場,于丹教授妙語連連,在場師生反應熱烈。主持人朱教授總結稱,于教授“用漢語之美講出漢字之美,用中文的華美講出中文的鄉土”。
其他鏈接:
1.“漢字之美”亮相澳門 促進多元文化溝通-澳亞網

30位境內外專家蒞校“論道”中華傳統文化與區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