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桐教授參加“蘇州市民辦義務教育形勢發展座談會”反應熱烈

蘇州市民辦教育協會、蘇州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於2022年7月12日舉辦「蘇州市民辦義務教育形勢發展座談會」,目的為理性分析蘇州市降低民辦義務教育比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尋求權威專家作出對策建議,以供有關部門作參考。

蘇州是國內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最早、最快、最有成就的重點城市,此次座談會為內地高規格的專業會議。澳門特區應邀出席座談會並作主題演講的代表有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教授。劉駿校長也是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學術委員。

朱壽桐教授以澳門大學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負責人參會並發表了“民辦教育高端化的歷史機遇期”的主題演講,他於座談會上特別介紹了港澳民辦基礎教育的情況,為蘇州市民辦教育的高端化提供了一別具有歷史意義和作為文化傳承相當優秀的個案例子,激起在場與會者十分強烈的興趣並與朱壽桐教授作進一步的深入交流,見證澳門和內地學者們同心為國家的義務教育出謀獻策,各司其職。當日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也有出席作報告,共同介紹了澳門的教育情況。

 

朱壽桐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關鍵在於文化倫理

(以下報導轉載自中國網新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習中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近日,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閉幕式在雲端圓滿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組委會、中國網教育頻道共同主辦。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關係?中華文明為何能夠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綿延至今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大中小校園的關鍵是什麼?中國網教育頻道策劃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案學習活動系列報導,本期採訪了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兼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海外暨港澳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朱壽桐教授,就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兼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海外暨港澳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朱壽桐教授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以人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國網:您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朱壽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中國古典時期各種思想文化智慧精粹的部分、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基本可以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概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政治語境下,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核可能會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它體現的精神指向一定是相通的。

中國網:您能否具體闡述以人為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朱壽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形成,應該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簡單概括為“仁”,孔子講“以人為本”,孟子講“仁政”,墨子的“兼愛非攻”也是在講“仁”,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講的是“自然之仁”,不同思想流派之間重合度最高的就是“仁”的思想。

中國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民族優秀文化之間是什麼關係?

朱壽桐:世界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擁有偉大的文化,一個民族的偉大是因為文化的偉大,而偉大的文化的內核,應該都是優秀的、符合人類文明走向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的思想,包含了“仁者愛人”“兼愛”等價值理念。西方有很多類似的價值理念,如“自由博愛”,雖然中西方文化中“博愛”的表述與內涵差異比較大,但雙方都是指向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親和與愛護。

中國網:在您看來,中華文明為何能夠成為唯一綿延至今的文明?

朱壽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獨中華文明沒有出現文脈斷流、文化斷層的現象。這其中有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同時也與中華文化強有力的精神內核能夠適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社會結構的特質密切相關。無論是國際社會公認的3000年的華夏文明史,還是可以被考古資料證明的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華民族飽經天災和外族侵略,卻總能在曲折中奮勇前行,不絕如線,並且始終能夠保持鮮明的華夏文明的特色。

可以說,中華文明優秀之處在於,對於外來文化有強大的包容力和影響力,中華文明曲折發展歷程中不斷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戰,然而最終多被中華文明所包容,成為新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是保持經久不衰的文化生命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宗教領域一直保持著開放和包容的傳統,這也為世界其他文明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借鑒意義。

中國網:您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建議?

朱壽桐:目前,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某些方面的認知是存在一定程度偏差的。五四運動時期,為了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當時的知識份子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對中華傳統文化提出了很多批評的意見。現在大眾所接觸和認知的傳統文化,大部分是在現代人闡釋的文本的基礎上所接受的各種觀點,而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原文本所表達的內容。

也就是說,大眾認知的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的原貌,而是現代人出於各種各樣的時代需要所闡釋的傳統文化,因此會使原本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糟粕性的內容被放大,導致人們對於傳統文化有些內容抱有負面的印象。

這種片面的文化闡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如被列入元代“二十四孝”之一的“埋兒奉母”的故事,這是一種違反人性的、扭曲“孝道”精神的闡釋。我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回歸到原典上,在文本原典的基礎上閱讀和解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關鍵在於文化倫理

中國網: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在校園中落地實踐?

朱壽桐:對於不同學段和認知水準的學生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需要有所區別。閱讀文化原典,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

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關鍵字是“文化倫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沉澱為人的行為、人的價值規範的一種倫理和道德能力。倫理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一種自覺和評判是非曲直的道德感,青少年正處於文化倫理形成的關鍵期,因此需要加以引導。例如“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別人和理解別人,如果同學瞪了自己一眼就要以牙還牙,而家長卻肯定這種做法,從文化倫理的層面上看,這種做法沒有教導孩子做人應該學會寬容和慈愛友善。

中國網:文化倫理應該以何種方式進入校園?

朱壽桐:文化倫理在進校園的時候,需要融入到日常課程之中,而不是採取活動的形式。

對於小學生來說,活動容易流於形式和看熱鬧,比方說學習怎樣尊重父母,給孩子佈置為父母洗腳的任務,如果嘻嘻哈哈的,就失去了文化倫理的影響力了。應該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講述歷史人物的抉擇和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直觀地瞭解這些歷史人物在當時情境下的權衡和考量,可能歷史人物的抉擇對於他自己而言是吃虧的、甚至會粉身碎骨,但是為什麼這樣的故事能夠流傳千古、為後人所稱頌,是因為他的選擇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會從文化倫理的層面上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

所以說,本次致敬活動的主題非常好,是“致敬”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向學生們傳遞出一種對於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敬畏之心的態度和觀念。

中國網:您參與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有哪些感受和收穫?

朱壽桐:各參賽團隊秉持著一種非常積極認真、崇敬的心態參加此次致敬活動,從文案的準備、視頻的設置、材料的整理、策劃的展示每一個環節都很認真,反映了此次致敬活動的號召力和內在魅力。

很多人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青少年學生”關係不大,因為前者是專家、文化研究者、老師要做的事,但通過參加此次致敬活動,我們會發現,優秀傳統文化就在青少年身邊,不僅需要青少年去學習,更需要青少年去體驗。這種文化形態是融入到我們中國人血脈之中的、天然的文化資源。

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中國網:近現代以來,強大的西方文化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您認為西方文化的傳播方式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而言,有哪些可借鑒的地方?

朱壽桐:歷史上,西方國家通過軍事、宗教、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傳播西方文化,對於我們來說,可以借鑒的是以教育、以文化交流的方式來傳播中華文化。五四運動時期,通過引進外國著作和西式教育,使得當時的中國人接受了很多西方的事物。

中國網:在全球文化不斷交流和碰撞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朱壽桐:推動文化創新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國家所倡導的“文化自信”的理念非常重要。一個國家要在世界上立住自己的地位、贏得尊嚴,文化的影響力不言而喻。一個具有文化自信的國家,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優秀的一面,進而贏得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尊重。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提升的素養。

第二,與文化自信密切相關的是文化上包容、開放的姿態。只有懷著充分文化自信的心態的國家,才能真正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去對待其他文化。在立定自我、不失去自我的基礎上,我們完全可以有高度的自信去看待、包容、審視和有條件地接受其他先進文化,因為它同時也是充實和豐富中華文化的重要資源,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第三,在全球化開放的狀態下,中國學者需要用自己的語言、習慣、東方的思維去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優勢是任何非漢語母語的文化學者所不具備的,中國學者要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權。(文/姜麗麗)

原文網址: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1plqJ5PP.html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到訪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

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自成立以來,致力推動歷史文化、視覺藝術、普通話、葡萄牙語的教育工作,旨在為澳門培育多元人才。2022年6月9日(四)上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鄭寧人副主任、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何淑芳行政人員到訪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商討未來合作事宜。

在互動對談中,小學部課程與教研小組組長梁玉瑩老師表示校方一直不遺餘力開展文史教育工作,故此每年設立中華文化日,透過各類活動讓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小學部中文科組長陳梅梅老師述及基地開設的培訓課程符合教學團隊需要,並希望邀請導師為中文科教師進行古詩詞吟唱技巧培訓。中學部課程與教研小組組長呂倩影老師亦闡述基地的培訓課程可以為文史科教師提供更多進修和學習機會。

此外,鄭副主任提及未來把研究生的畢業教案上載至網站,以供全澳文史教師參考。最後,鄭副主任代表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向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贈送錦旗、刊物作為紀念。

鄭寧人副主任向校方介紹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

鄭副主任指出基地旨在為澳門中小學校提供教學支援

大合照

2022新港澳新春書法比賽作品展暨澳門區頒獎禮在澳大圓滿舉行

由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主辦、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等協辦、澳門基金會贊助的「2022新港澳新春書法比賽」圓滿結束,獲獎作品展將於2022年6月1日起在澳門大學崇文樓展覽廳(E34-G016)展出。

此次頒獎禮和作品展因防疫要求延至6月1日下午5時在崇文樓大堂(E34)隆重舉行,吸引了近百名師生和家長出席。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的致辭中拉開序幕,朱教授表示,我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以漢字為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朱教授寄語熱愛書法的小朋友們,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希望小朋友們加強書法基本功訓練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理解所書寫內容的真正內涵。

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龔寶美榮譽會長在致辭時表示,比賽吸引了來自新加坡、香港和澳門約六百名青少年參與,比賽按照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及公開組分別頒發冠、亞、季軍及優異獎。本次賽事加強了三地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呼籲青少年們繼續積極參與活動,讓書法藝術在澳門薪火相傳。

出席頒獎禮的學生和家長們在參觀獲獎書法作品的同時,領略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精神和審美理念。同學們紛紛表示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將身體力行的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書法藝術。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徐杰院長、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德鳳副院長、澳門基金會特別計劃處梁雅桃處長、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外港青年活動中心陳煥珊主任、人才發展委員會周昶行秘書長、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龔寶美榮譽會長、澳門書法家協會鍾金星副主席、古少華副主席、世邦傢俬建材城總經理侯沐天博士等嘉賓及獲獎學生和家長出席了頒獎禮。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主任致辭

澳門書法教育研究會龔寶美榮譽會長致辭

嘉賓剪綵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朱壽桐主任為獲獎學生頒獎

人文學院徐杰院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人文學院李德鳳副院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人才發展委員會周昶行秘書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外港青年活動中心陳煥珊主任為獲獎學生頒獎

澳門基金會特別計劃處梁雅桃處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獲獎學生與嘉賓合照

家長和學生觀賞展覽

2022年5月份的人文社科教學人員專業培訓課程圓滿結束

由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澳門大學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和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合辦的「人文社科教學人員專業培訓」課程於2022年5月在高美士中葡中學和澳門大學順利完成。

本次培訓邀請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鄧景濱主講「快易準的『粵音圖』」和「澳門八景與中華八景」,譚美玲教授講授「澳門的節慶活動魚行醉龍節與土地誕—談保存多元文化的可能性」與「江道蓮與凌稜的土生女性群像與老澳門的獨特情懷」,以及教育學院張澤珣教授主講的兩節「創意陶塑工作坊—探索和體驗」班。凡此課程目的是增進澳門中小學校人文社科教師在文史、藝術等領域的專業知識。

五月份一共開設六門課程,吸引逾百名本澳中小學教師參加。

鄧景濱教授「澳門八景與中華八景」班大合照

譚美玲教授「江道蓮與凌稜的土生女性群像與老澳門的獨特情懷」班大合照

譚美玲教授「澳門的節慶活動魚行醉龍節與土地誕—談保存多元文化的可能性」班大合照

鄧景濱教授「快易準的『粵音圖』」班大合照

張澤珣教授「創意陶塑工作坊—探索和體驗」班大合照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到訪庇道中學

2022年6月7日(二)上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鄭寧人副主任、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及何淑芳行政人員到訪庇道中學,就未來合作進行磋商。

張轉澄校長十分認同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為中華文化推廣作出的努力

在庇道中學張轉澄校長和蔡智達主任的熱情接待下,鄭副主任為其簡要介紹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簡稱基地)的創辦理念、課程內容、出版物以及中心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舉辦講座的活動回顧。隨後,張校長十分肯定中心在推廣中華文化方面作出的貢獻,並認為與基地合作能加強庇道學生們探索中國歷史文化等人文社科領域的積極性,對未來的合作滿懷期待。

最後,鄭寧人副主任代表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向庇道中學贈送錦旗及《澳門少年報》合集等中心紀念品。

鄭寧人副主任代表中心向張轉澄校長贈送紀念品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到訪海星中學

澳門海星中學是首批加入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的成員之一,長期與教育基地保持緊密合作。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為加強與海星中學的合作關係,探討未來的合作內容。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博士、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小姐、行政助理唐可琪等中心成員於2022年6月1日(三)下午到訪澳門海星中學。

副主任鄭寧人博士簡介中心工作

副主任鄭寧人博士在討論會上首先簡介基地的目標、資源設備及過往活動。隨後海星中學黃彪校長對中心的工作表示肯定,並期待未來的合作事宜。同時,他鼓勵前線老師們除了讓學生參與基地舉辦的活動外,老師們亦要參與基地舉辦的課程或活動。其中校長特別提到「中國歷史文化碩士課程」,他認為老師應增長自己的見識,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

海星中學黃彪校長向中心交換意見

最後,副主任鄭寧人博士再一次感謝海星中學對基地的支持和配合,並邀請黃彪校長參加下半年的「人文社科教育論壇」,黃校長欣然答應。

大合照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拜訪澳門文化局

2022年5月23日上午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女士熱情接見了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一行,並就中國歷史文化推廣、研究工作成果、合作内容和願景目標等主題展開深入且卓有成效的探討。

朱壽桐主任向梁惠敏局長等匯報了中心成立以來的主要工作

朱壽桐主任從中心建設的五個目標出發,向梁惠敏局長等匯報了中心成立以來的主要工作。梁惠敏局長充分肯定了中心在推廣中國歷史文化的積極工作態度與貢獻,高度讚賞了中心在傳統文化研究和澳門研究方面的卓越功績。希望也可以藉助中心的專業學術力量,積極配合,共同推動澳門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廣。

本次參會人員包括:澳門博物館盧可茵館長、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林穎娜處長、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特級行政主任關小燕女士、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行政人員唐可琪及何淑芳。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到訪澳門浸信中學

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致力開展文史、藝術、普通話、外語的教育及培訓工作,並與澳門各中小學校合作,攜手提升人文社科領域的教學質量。2022年5月25日(三)上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鄭寧人副主任、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唐可琪行政人員到訪澳門浸信中學,商討更多的合作空間和機會。

在會議上,澳門浸信中學李焯堅校長首先致歡迎詞,並述及本校自2018年已經加入本中心的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雙方一直展開合作,為師生們提供各類的講座和培訓課程。李校長還表示校方重視文史科教育,所以在學校成立中華文化學會,旨在傳承歷史文化,從而培養莘莘學子的民族自豪感。

鄭副主任亦對澳門浸信中學「有教無類,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予以肯定。最後,雙方贈送錦旗、刊物作為紀念。

鄭寧人副主任向校方介紹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

李焯堅校長強調學校重視文史領域教育

鄭寧人副主任向李焯堅校長贈送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錦旗

大合照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到訪粵華中學

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自2018年成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推動歷史文化、視覺藝術、普通話、葡萄牙語的教育工作,為本澳提供多元人才。2022年5月25日(三)下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鄭寧人副主任、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何淑芳行政人員到訪粵華中學,商討未來合作事宜。

在互動交流中,粵華中學龔抗行副校長表示冀能加入基地,雙方攜手提升人文社科領域的教學質量。學務主任莫日從老師述及《澳門少年報》的內容有助學生認識祖國,並鼓勵學生投稿,以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歷史科主任王森老師亦提出基地可以為本校歷史科老師提供具特色的校本培訓,以符合教學需要。

此外,鄭副主任闡述基地是以支援中小學教育為主要目的,可以為校方開設不同的專題講座、工作坊,讓師生有更多進修和學習機會。

鄭寧人副主任向校方介紹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

鄭副主任強調基地是為中小學教育服務

粵華中學龔抗行副校長(右三)、學務主任莫日從老師(右二)、歷史科主任王森老師(右一)

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鄭寧人副主任(左三)、關小燕特級行政主任(左二)、何淑芳行政人員(左一)

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