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期 (2018.1月) 目錄 | 作者 |
---|---|
前 沿 聚 焦 | |
和合主義:“廣義安全論”的建構與可能 | 余瀟楓 |
多元文化:景觀·共享·互享 | 高小康 |
知識的數字化傳播與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 | 夏德元 |
時 代 問 題 論 爭 | |
再論“廣義邏輯悖論”的基本構成要素 ——兼答陳波、王天思教授 | 張建軍 |
對“歷史人類學”及其問題的檢討 | 小田 |
中 國 歷 史 文 化 論 壇 | |
甲骨文“徒”字說 ——關於商代社會底層勞動者的一個考察 | 晁福林 |
隱蔽在歷史表象背後的精神世界 ——北魏常太后與代王夫人的思想契合 | 李憑 |
從《知新報》看上海與澳門之間的信息走廊 | 熊月之 |
晚清“三集團”大員與北南洋的“兩職一體” ——從制度與實際兩個層面體現的權力格局審視 | 董叢林 |
思 想 者 沙 龍 | |
價值感知與倫常行動 ——胡塞爾與希爾德勃蘭特的思想關聯 | 倪梁康 |
《論語》中的“心性”原理 | 胡水君 |
從“生生”之仁走向 “同善” ——兼論明代楊東明的博愛關懷 | 向世陵 |
域 外 傳 真 | |
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普適性與特殊性 ——兼論制度性拖累的化解之道 | 陳曉律 |
如何面對貧困和消除貧困 ——貧困視角及其政策轉換的社會歷程 | 林閩鋼 |
漢 語 新 文 學 研 究 | |
論莫言文學世界的生態維度 | 王洪岳 |
高行健戲劇實驗的世界性意義 | 宋炳輝 |
2018年第2期 (2018.2月) 目錄 | 作者 |
---|---|
前 沿 聚 焦 | |
發展型國家視域下的中國鏡像——中國究竟是怎樣的發展型國家 | 楊虎濤 |
倫理道德的“形態”理念與“形態學”理論 | 樊浩 |
東西文明對話 | |
“格致”與科學的分野——多種維度視域下的中學西學異質性 | 何中華 |
中國美學 的類型和階段劃分——從語言特質的角度與西方、印度比較 | 張法 |
中 國 歷 史 文 化 論 壇 | |
“遼西走廊”與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發展 | 崔向東 |
從“盡親戚”到“禮新親舊”——中國古代人倫關係在春秋時期的變遷 | 胡發貴 |
明清“商書現象”:經濟文化視野下的觀察 | 張海英 |
近代中國“自改革”思潮第二波——《盛世危言》與“盛世危言主義” | 鄒振環 |
思 想 者 沙 龍 | |
中國儒學發展中的七個分期——對“三期”“四期”說的駁議 | 金春峰 |
製造“斷裂”與建構“連續” ——史學家預設的歷史敘事單元 | 陳新 |
西方政治哲學中的“革命”話語演變 | 林崗 |
獨家評論 | |
道德僅僅具有工具價值嗎?——就“道德工具論”與韓東屏教授商榷 | 江暢 |
倫理學如何研究能以人為本?——《人本倫理學》失誤舉要 | 陳真 |
道德不僅僅是人的創造物 ——《人本倫理學》的哲學缺陷 | 陳澤環 |
對《人本倫理學》的三個質疑 | 閻孟偉 |
“人本倫理學”在闡釋、論證方面存在的問題 | 魯鵬 |
對批評“人本倫理學”的答辯 | 韓東屏 |
信息速遞 | |
2017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十大熱點 |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澳門大學《南國學術》編輯部 |
《南國學術》被“超星期刊域出版平臺”全文收錄 | 田衛平 |
《南國學術》入選“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17年版) | 田衛平 |
2018年第3期 (2018.3月) 目錄 | 作者 |
---|---|
前 沿 聚 焦 | |
人工智能時代的理性、道德與信仰 | 蔡恆進/張祥龍/黃裕生 |
“仁說”傳統的方法論迷失——管窺中國儒學的四種無意識 | 崔平 |
“美”被顛覆——消費文化對審美感知力的強行徵用 | 阿諾德·柏林特 |
“美”的救贖——為何與如何“恰當審美” | 趙玉 |
東西文明對話 | |
“價值”結構及其分層——兼論中西價值系統的區別與融通 | 郭沂 |
公共空間與公共領域——東西方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城市生活 | 王笛 |
時代問題論爭 | |
關於悖論的基本構成——兼與張建軍教授商討 | 王天思 |
儒耶終極信仰該如何比較——與謝文郁教授商榷 | 張俊 |
情感對象是在情感中被界定的——對張俊教授商榷文章的回應 | 謝文郁 |
中 國 歷 史 文 化 論 壇 | |
從文藝批評到文學批評——兼論先秦樂學轉型與“詩三百”由樂而文 | 胡大雷 |
會館·遠距離貿易·商業網絡——以明清時期北京的歙縣會館為考察線索 | 熊遠報 |
“大分流”之後的與時俱進——傳統錢莊業在近代中國的變化與特點 | 朱蔭貴 |
思 想 者 沙 龍 | |
《詩經》史詩的敘事特徵和類型——《詩經》研讀筆記之一 | 董乃斌 |
中古禪學思想史中的《維摩經》 | 龔雋 |
重構生態文化中的“身體學” | 王曉華 |
2018年第4期 (2018.4) 目錄 | 作者 |
---|---|
前 沿 聚 焦 | |
不對稱全球化:歷史、理論與當代中國 | 賈根良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哲學基礎 | 晏輝 |
“炎害”研究的四個關鍵概念——多學科透視下的公共政策意涵 | 童星 |
中 國 歷 史 文 化 論 壇 | |
中國古代鄉里控制體系的基本結構 | 魯西奇 |
“夢”在佛教早期東傳中的媒介作用 | 李智君 |
驟貴者必暴富:南宋武將家族的經濟勢力——成紀張氏個案考察 | 王善軍 |
十五世紀印度洋國際體系的建構——以明代“下西洋”親歷者記述為線索 | 萬明 |
明清時期中國東海、南海的海盜活動和記憶——兼與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宗教史跡印證 | 松尾恒一 |
戊戌變法與世界革命風雲——康有為與今文經學“革命”的困境 | 陳建華 |
思 想 者 沙 龍 | |
自然主義與形上學——孔子哲學與孟子哲學之不同 | 陳嘉明 |
“事”與“理”——由“事”而思“理” | 楊國榮 |
詮釋學與傳統繼承問題——從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講起 | 洪漢鼎 |
獨家評論 | |
物化:從“承認的遺忘”到“錯誤承認”——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中的霍耐特物化分析兼論先秦樂學轉型與“詩三百”由樂而文 | 王曉升 |
信息速遞 | |
《南國學術》二〇一八年分欄總目錄 | 田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