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期 (2017.1月) 目錄 | 作者 |
---|---|
時 代 問 題 論 爭 | |
“人文學”研究之域:文本與經典 | 胡偉希 |
“主觀”何以變成了“客觀”? ──矯正被西方主流哲學扭曲的概念 | 劉清平 |
“以事實為根據”還是 “以證據為根據”? ──科學研究和司法審判中的哲學考量 | 陳 波 |
宗族研究的人類學取徑 ──從弗里德曼批評林耀華的宗族研究說開去 | 劉志偉 |
東 西 文 明 對 話 | |
變革與衍生:宋代海上絲路的新格局 | 黃純豔 |
受中國文學影響的日本文學之特質 | 大谷雅夫 |
述 往 思 來 | |
“君子九能”與先秦文章學的轉型 ──兼論立言的雙重意義:“不朽”和“為大夫” | 胡大雷 |
中國現代直覺論的思想淵源與得失 | 胡 軍 |
思 想 者 沙 龍 | |
從“自然人性”到“人性自然” ──郭象《莊子注》對莊子人性觀的本質修正 | 詹福瑞 |
制度決定生產力 ──關於“生產力”問題的新探索 | 韓東屏 |
美即身體 ──身體一元論的美學觀 | 張之滄 |
漢 語 新 文 學 研 究 | |
越位·錯位·缺位:浪漫與理性 ──“文學”“政治”互位下的書寫體變革 | 張寶明 |
“漢語新文學”的是與非 | 徐志嘯 |
獨 家 評 論 | |
如何弘揚傳統的歷史編撰學之探討 ──以呂思勉編撰《秦漢史》為導引 | 張耕華 |
域 外 傳 真 | |
“食物”作為藝術的定位 ──當代西方美學界對味覺、嗅覺問題的論爭 | 章 輝 |
2017年第2期 (2017.6月) 目錄 | 作者 |
---|---|
前 沿 聚 焦 | |
比特幣:未來貨幣還是極客幻想? ──“區塊鏈”創新貨幣之錨 | 倪明選 |
科幻電影創意:科技與倫理的博弈與融合 | 黃鳴奮 |
生態詩學、生態美學研究何以提出語言問題 | 趙奎英 |
經濟學方法論分野及其在變革社會中話語權含義 | 侯為民 |
東 西 文 明 對 話 | |
“敬仰”與“信仰”:中西天命觀的認識論異同 | 謝文郁 |
胡適的“中國文化大使”之路 ── 以1917—1937年《紐約時報》報導為中心 | 王晴佳 |
述 往 思 來 | |
“太虛”是怎樣成為自然天道之形上本體的? ──關於張載哲學的思想史解讀 | 丁為祥 |
“現代中國社會學派”興起之考察 ──兼論費孝通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思想軌? | 丁元竹 |
思 想 者 沙 龍 | |
“時間”的奇異與真實 | 張祥龍 |
“啟蒙”的自我調適與困境 ──以康德、黑格爾為中心的反思 | 張志偉 |
是“以西解馬”還是“回到原生態”? ──與仰海峰教授商榷如何解讀馬克思哲學 | 宮敬才 |
美學烏托邦及其本體論整合 | 趙建軍 |
“涵義”如何在“語境”中新生 ──巴赫金的文本交際理論探微 | 盧小合 |
域 外 傳 真 | |
五百年來西方學術界關於梅毒起源問題的爭論 | 龔纓晏 |
移民現象學興起的背景、核心問題和理論定位 | 黃其洪 |
信 息 速 遞 | |
《南國學術》二O一六年度單篇文章被轉摘量記錄 | 天 平 |
2017年第3期 (2017.9月) 目錄 | 作者 |
---|---|
前 沿 聚 焦 | |
道、形上學與中國哲學圖景 ——關於中國哲學核心範疇與未來走向的對話 | 郭沂/林安梧 |
邁向跨文化藝術美學 | 王一川 |
中國現象學:本體·方法·特性 | 楊春時 |
東 西 文 明 對 話 | |
探索中國式的民族主義 ——兼論“溫和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關聯 | 劉悅笛 |
中西水文化互動中的“變”與“常” ——以《泰西水法》在明清江南地區的傳播?例 | 鄒振環 |
對異國異族觀照下的文明再造 ——近代中華民族復興思想對“列國經驗”的借鑒 | 俞祖華 |
時 代 問 題 論 爭 | |
寫中國哲學史能“依傍”西方哲學嗎? ——兼評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觀 | 俞宣孟 |
“真理”觀念的兩個譜系及其要義 ——兼評王路教授“Truth”即“真”說的偏頗 | 周建漳 |
後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內在關聯 ——對“生活藝術化/審美化”命題的質疑 | 嚴春友 |
中 國 歷 史 文 化 論 壇 | |
遠古中國理性思維生發之軌跡 ——以三足酒器和“鳥”“隹”語彙的演進為?索 | 張 法 |
農牧文明衝突融合視域下的遼代城市變遷與特點 | 何一民 |
“天運”紀年的利用及其本相 ——兼論明清以來民間教門的日常形態 | 趙世瑜 |
思 想 者 沙 龍 | |
“文學思想”的真實及其本源 | 勞承萬 |
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史的新設想 | 陸 揚 |
兩種現代性衝突之本質 ——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另類觀察 | 王曉升 |
2017年第4期 (2017.12月) 目錄 | 作者 |
---|---|
前 沿 聚 焦 | |
在供給和需求兩側尋求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 | 洪銀興 |
歷史延續性與中國農村社會形態再認識 ——一論站在新的歷史高點上研究中國農村 | 徐勇 |
“成人”與人之?人 | 江暢 |
時 代 問 題 論 爭 | |
關於美德的正義:儒家對桑德爾正義觀的修正 | 黃勇 |
亞里士多德、孔子與道德教育 ——對黃勇教授的回應 | 桑德爾 |
人心可以計算嗎? ——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研究之關係 | 胡安寧 |
中 國 歷 史 文 化 論 壇 | |
古代中國的星崇拜與“救星”意識的發生 | 王子今 |
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傳入澳門歐洲書籍考述 | 湯開建 |
思 想 者 沙 龍 | |
張志偉 | |
是“以西解馬”還是“回到原生態”? ──與仰海峰教授商榷如何解讀馬克思哲學 | 宮敬才 |
美學烏托邦及其本體論整合 | 趙建軍 |
“涵義”如何在“語境”中新生 ──巴赫金的文本交際理論探微 | 盧小合 |
域 外 傳 真 | |
五百年來西方學術界關於梅毒起源問題的爭論 | 龔纓晏 |
移民現象學興起的背景、核心問題和理論定位 | 黃其洪 |
信 息 速 遞 | |
《南國學術》二O一六年度單篇文章被轉摘量記錄 | 天 平 |